用动情的描述,把电影画面带到每个盲人朋友的心中;帮盲人“看”电影这件事,浙江宁波“光影心播客”志愿服务团队负责人朱莹已经干了12年了。现在,北京、武汉、南京等很多城市都已经有了“盲人电影院”,很多“朱莹”在做着同样的事情,还有人在经营“无声咖啡厅”“无声面包房”等等。
电影作为一种文化产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们的精神诉求和情感需要;视障群体并非没有观影需要,只是囿于客观或者主观因素,导致利益诉求处于被忽略、被轻慢的境地。“盲人电影院”健全了视障人群的社会支持,为他们观影提供了某种意义上的帮助和“弱势补偿”。
消费不仅是一种经济现象,也具有文化意义和社会意义。“盲人电影院”不仅丰富了视障群体的业余生活、丰盈了他们的精神家园,为他们提供了“精神食粮”,也促进了盲人朋友的社会交往和社会融入。说到底,盲人不是一个孤立的原子,而是应该被嵌入到形形色色的社会网络之中;和其他人一样,盲人朋友也有观看电影的权利;“盲人电影院”本质上是通过公益活动的方式,促进无障碍理念在盲人精神需求层面落到实处。
“盲人电影院” 的良性运行和可持续发展,不仅需要少数人的付出与坚持,也需要“人人之力”,需要扩大公众参与。电影剪辑师、电影讲解员、盲人陪护员、爱心车队队员,正是有了众人拾柴,才能点燃照亮和温暖盲人朋友的火把,才能微光成距。“盲人电影院”不仅让视障群体得到了精神层面的“营养输送”,也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并非孤立无援的边缘人,而是被爱与善的力量萦绕。
“世界以普通人为基本尺度无可厚非,但何为文明?正是撕开黑暗处,让光照进来。盲人看不见我们,我们应看见他们。”盲人电影院不仅为盲人提供了一个走出家门的理由,也像一束光照进了他们的内心。让更多残障人士走出家门,让他们更有获得感与幸福感,折射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
不论是考研深造,还是求职就业,抑或观看电影,这些并非残疾人群体的“非分之想”,而是他们的正当权益。更进一步说,城市的发展,社会的温度,不仅体现在高大的建筑、穿梭的车流和拥挤的人群,更在于满足不同群体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再卑微的骨头里,也有江河”,让环境更加无碍,让社会更加有爱,有助于让残疾人更加自如体面地生活。
残疾人是人类大家庭的平等成员,对残疾人要格外关心、格外关注。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支持和鼓励残疾人自强不息,政府、市场和社会都大有可为。“盲人电影院”在关注残疾人物质生活的基础上,关心他们的精神家园建设;这种将残疾人放在心上的公益活动,不仅可圈可点,也值得学习借鉴。
文/杨朝请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姬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