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19.5%股权5.6折出售 互联网保险渠道梦断 复星联合健康的未来在哪?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3-15 17:25

3月8日,第一次流拍之后,复星联合健康19.5%股权5.6折出售。

成立5年来,复星联合健康终扭亏为盈。在凭借“网红”保险产品迅速做大保费规模后,逐渐升高的赔付率和急剧下降的偿付能力也成为其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问题。

此外,互联网保险新规下发之后,复星联合健康的主要销售渠道之一互联网渠道被斩断。如何谋求产品端的新发展?能否实现稳定盈利?成为摆在复星联合健康面前的现实问题。

竞拍人或成第二大股东 资质尚待监管核准

3月8日,阿里司法拍卖平台显示,广东宜华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持有复星联合健康19.5%股权拍卖已结束,由北京和平联合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1.12亿元拍下。据了解,复星联合健康19.5%股权评估价格为2亿元,实际成交价格相当于打了5.6折。不过该项股权交易尚需监管部门批准。

公开资料显示,北京和平联合科技成立于2017年,注册资本1000万元,经营范围是技术推广服务等。法定代表人蒲晓燕,对和平联合科技100%持股。

据了解,宜华地产为复星联合健康第二大股东。若北京和平联合科技此次顺利拿下宜华地产拍卖的19.5%股权,其将成为复星联合健康险的第二大股东。

根据《保险公司股权管理办法》规定,19.5%对应的是战略类股东。北京和平联合科技股东资质若要获批,除了满足财务Ⅰ和Ⅱ类股东股东条件之外,还要具有持续出资能力,最近三个会计年度连续盈利;净资产不低于十亿元人民币;权益性投资余额不得超过净资产;法律、行政法规以及中国保监会规定的其他条件。

对于北京和平联合科技与当前复星联合健康股东是否构成关联关系?北青金融联系复星联合健康,截止发稿前未收到答复。

据悉,此次股权拍卖源于宜华地产与广州晨鸣融资租赁有限公司的债务纠纷。广东省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裁定,拍卖、变卖被执行人宜华地产持有的复星联合健康保险19.5%股权以清偿债务。根据拍卖网披露的评估报告显示,复星联合健康账面所有者权益中,有6.5亿元为其他股东捐赠款(“其他股东”不包含宜华地产),即宜华地产持有的19.5%股权在实际中并非同股同权,6.5亿捐赠款的影响为6.5亿元*19.5%=12675万元。

2022年1月29日上午十点,上述股权曾进行第一次公开拍卖,起拍价1.41亿元,相当于打七折出售,虽然设置围观人数超千人,不过最终仍流拍。

在近两年的发展中,保险业股权遭拍卖,甚至流拍的现象频频出现。究其原因,业内人士分析称,随着监管对保险公司股东资质考察越发严格,以及保险股在二级市场上的表现,保险交易正在回归理性,投资人越发谨慎,当前保险交易回归理性。

赔付率上升 偿付能力下降

复星联合健康,成立于2017年1月23日,注册资金为5万元,注册地为广州。由上海复星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宜华地产、宁波西子资产管理有限公司、重庆东银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上海丰实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迪安诊断技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6家股东发起成立。

根据公开信息显示,复星联合健康主要经营各种人民币和外币的健康保险业务、意外伤害保险业务;与国家医疗保障政策配套、受政府委托的健康保险业务;与健康保险有关的咨询服务业务及代理业务;与健康保险有关的再保险业务;国家法律、法规允许的资金运用业务;中国保监会批准的其他业务。

从复星联合健康披露的年报信息来看,该公司保费收入前五位产品逐步由重疾险、团体意外险走向重疾险独大,销售渠道主要依赖互联网、银保、经代。

根据复星联合健康2021年各季度偿付能力报告统计,复星联合健康实现由亏转盈,净利润0.33亿元,保险业务收入37.14亿元。

成立以来,复星联合健康保费规模迅速增长,从2017年的0.56亿元飙升至2020年底的24.53亿元,但与此同时,复星联合健康赔付支出呈现出逐年暴增态势,2017年至2020年赔付支出分别为301.03万元、3372.19万元、2.31亿元、4.98亿元。

在业内人士看来,近年来复星联合健康借助互联网平台推出了妈咪保贝少儿险等“网红”保险,借助互联网保险平台的营销宣传,此类重疾险迅速占领消费者心智。但这类保险在条款设计上,对重症或者中轻症多次赔付,年缴保费偏低,会直接拉高保险公司赔付率。

目前复星联合健康的退保金也逐渐升高,偿付能力下滑。截止2020年底其退保金为1880.5万元,同比增长 106.26%。其中,妈咪保贝的退保金为95.65万元。公司2017年的四季度末的偿付能力为1060.70% ,到2021年四季度,其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56.36%、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43.34%。

面对偿付能力下滑,复星联合健康除接受股东捐赠外,也曾尝试增资补血,但增资方案均未落地。在2021年12月17日,复星联合健康获银保监会批准,同意其募集10年期次级定期债券,募集规模不超过3.3亿元。

网红产品转线下 未来的路该如何走?

10月22日,中国银保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保险机构互联网人身保险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通知》进一步明确保险机构经营互联网保险产品的资质,并要求不符合监管规定的公司于2021年12月31日下架,部分互联网保险产品。根据《通知》,复星联合健康多款互联网保险产品均将下架。

北青金融调查发现,复星联合健康妈咪保贝(新生版)仍能够通过互联网保险平台间接购买。相关互联网保险平台保险经纪人和客服人员表示,现在产品属于线下专属,不能像以前一样直接在网站购买,需要有专属链接才可以。

通过该平台保险顾问北青金融获得投保专属链接。所谓专属链接,是由名为“WE保”的微信小程序或“WE易投”微信链接承载。互联网平台保险经纪人表示,目前妈咪保贝需要进行线下销售,在销售地区上有限制,有的地区不能购买,不同地区需要不同的购买链接,如果跨区域购买需要双录。

针对妈咪保贝(新生版)销售现象,北青金融联系复星联合健康,询问此操作是否符合监管规定?公司与互联网保险平台的合作情况如何?等问题。截止发稿前,复星联合健康并未答复。

上海申伦律师事务所律师夏海龙表示,《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办法》明确规定保险机构开展互联网保险业务,应由总公司集中运营、统一管理,建立统一集中的业务平台、业务流程和管理制度。保险机构应科学评估自身风险管控能力、客户服务能力,合理确定适合互联网经营的保险产品及其销售范围,不能有效管控风险、保障售后服务质量的,不得开展互联网保险销售或保险经纪活动。不满足这一要求的网络保险销售、经纪活动均违规。

业内人士告诉北青金融,根据《关于进一步规范保险机构互联网人身保险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保险公司通过设立自营网络平台,或委托保险中介机构在其自营网络平台,面向非特定人群,公开销售互联网人身保险产品,也即任何人拿到链接打开就可以投保的,都属于互联网人身险规范的范围。通俗地说,任何人拿到链接打开就可以投保的,就属于互联网人身险业务,要受到通知监管。按照上述复星联合健康妈咪保贝的销售情况,本案最可能的是个险融合业务。但典型的个险融合业务是保险公司自己开发的移动设备支持展业或者指定的原创的销售软件支持展业,针对代理人所面对的客户,且非公开投保链接。

在业内看来,《通知》的下发,规范了互联网保险市场,同时也对近年来依靠互联网狂奔疾走的中小型保险公司敲响警钟,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中小型保险公司保费规模增长,但能够促进其长期健康发展,促进保险公司真正提升产品创新能力,而不是一味依靠互联网的营销噱头。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范辉 李自曼

编辑/范辉

相关阅读
监管就互联网财险业务监管征求意见 线下合作机构应具有三年及以上财险业务服务经验
每日经济新闻 2023-12-28
逆势创收2900亿元 互联网人身保险到底是怎样的存在?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3-23
互联网保险业务停摆!小康人寿何时能跳出亏损泥潭?
投资时报 2022-01-09
互联网人身险产品回溯机制有划时代意义
证券时报 2021-12-24
互联网保险新规倒计时 短期加剧经营分化 长期利于行业健康稳健发展
中国网财经 2021-12-18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