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于“戏剧在场”还是“戏剧在线”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2025第七届大凉山戏剧节“国际对话”在紫色的花海中、在温柔的日光下摆开思辨舞台,来自多个国家的艺术从业者,在大凉山戏剧节发起人濮存昕和郝戎的主持下,将这个全球性的话题聊得如邛海一样透彻。
“在线”让人类之间陌生而热切的情感消失了


濮存昕说,“我们中国戏剧界有一句行话,不怕手艺差,就怕眼界穷,所以今天大家坐在一起,彼此之间互相倾听不同的见解。”而今年戏剧节开幕大戏《狂人日记》的导演,来自格鲁吉亚的导演莱文·祖拉泽就讲了一个将线上、线下融合得极为自洽的范例。“我们现在完全相信戏剧能够把来自线上和虚拟世界的挑战转化为新的艺术语言,我们甚至已经看到了在场性和在线性的合作。我曾看过一个年轻导演执导的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当哈姆雷特明白了他的处境之后就逃往了伦敦,这一段导演处理得非常精彩。于是我们看到哈姆雷特离开了剧院,走上了街头的那种在场性,这是通过线上技术得以呈现的。我觉得在场性和在线性完全可以实现融合,观众在剧院里看到实时的画面,也能够看到在现实当中所有画面传回观众席的时候,就像来自伦敦的哈姆雷特穿越到现在的第比利斯,在传统街道中带着自己的忧郁行走,整个表演非常精彩。这种融合或许将会成为未来戏剧的发展方向。”
中国剧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陈涌泉称:“当前,世界戏剧都秉持着开放包容的姿态在发展,既然线上技术已经出现,我们绝不能把它视为洪水猛兽,怎样保持我们的戏剧本体不迷失,坚守戏剧的在场性、及时性、神圣性,而不是被冲淡、被削减、被取代,这是我们要思考的。我们要有充分的文化自信,就像足球的实况转播一样,也只有那些无法到达现场的人才可能通过直播观看比赛,所以我相信只要有条件走进剧场的人,一定会觉得剧场戏剧才是审美的最高形态。”
中国剧协主席濮存昕从演员的角度表达了现场艺术永远是核心。“电影是接受不了观众给我们的掌声和赞许的,观众也没有机会为我们鼓掌,人类的那种互相之间陌生而热切的情感没有了,所以现场艺术永远是最值钱的。看足球赛,我们也愿意看转播的近景镜头,但是球场上的气氛永远是镜头不可替代的。
媒体培养知道分子、戏剧培养知识分子
策划人、撰稿人朱海就戏剧和媒体结合还叫不叫戏剧给出了自己明确的观点。“我的直觉是媒体是培养知道分子,戏剧是培养知识分子,我觉得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就是说为了让人更多地了解所以我们的媒体传播面越广、覆盖面越大越好,但是艺术是有限的,任何一种艺术如果没有限制我认为它就是科技,艺术区别于科技的伟大就在于它的本质是有限的。它有所为,就一定有所不为,如果我们的艺术都跟着网络走,我们报什么艺术系,我们直接从通信工程学院毕业就完了。今天我们面临大量的知道分子,这是信息时代产生的,我特别担心这一代人乃至两代人,在未来三、五十年以后会制造出一个懂信息的司马迁,一个懂知道而不懂真理的鲁迅。所以在此情况下,我特别希望在座的各位能加强保护现场艺术,加强保护剧场艺术,像韩国人保卫他们的电影,日本人捍卫他们的动画片一样,我们一定要保护好中国的戏剧。”
他甚至以自己20年前经历的一次研讨会来表达面对新形态时该有的态度,“任何科技必须要有限制,要有尺度,我们的一切舞台艺术,没有人捍卫是不行的,光靠自己热爱来捍卫是手无寸铁的捍卫。20年前我也参加过一个讨论,讨论游戏对孩子的危害,我相信20年后孩子们长大了会觉得当时我们的讨论非常幼稚。大家拼命找游戏的缺点,因为它耽误学习、家长反对,20年后游戏成为产业了,成为我们中国重要的一个新时代文化标志产业,所以我个人觉得探讨线上线下就像过去开油车,今天开电车,油电混合的时代,就是中国戏剧驶向未来之路。”
在场和在线就如同初心与远行

在导演艺术家王晓鹰看来,“戏剧是什么?一个空间,一个人当众从那里走过去就产生了。有演者、有观者,还有一个空间,就奠定了戏剧的特点,同时又限定了戏剧传播的过程。我们这些年线上开会包括线上排练最大的问题是只能传播最理性最本质的信息,而缺失了人和人之间全方位信息交流的渠道,但戏剧恰恰靠的就是这个。我们讨论线上和线下似乎各有得失,但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硬币的两面,这两个概念之间是有逻辑关系的,有初心和远行的关系,有本质和外延的关系,就是它最本质性的东西到底是什么,然后再利用科技给我们带来手段和便利,加强它的传播,远行永远不要忘了初心,外延再多也不能离开本质。”

中央戏剧学院院长郝戎从学院派的角度谈了在场与在线的关系,“真人演出、真人看,真人互动是戏剧的一个基本特征,艺术与科技可以拥抱、可以融合,可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是你还是你,我还是我,这个本体是不可以逾越和互替的。今年我们中央戏剧学院招收了第一届数字戏剧专业的学生,在答辩的时候,一个专家非常不客气地说,你们要这个专业干什么?当时我就说戏剧和影视虽然都是近亲,但是近亲归近亲,还是个体分明、不可互替的。那它的亲缘性又在哪里呢,我开玩笑说,现在对好电影的评价是什么,戏剧性强。戏剧艺术是现在进行时的过去完成时,因为演员此时此刻在台上正在进行的创作是现在进行时,但剧本是已然完成了故事的,它的时态和影视不一样,影视已经是过去完成时。而且影院和剧场有一个质的区别,电影院里面是强制性的,导演给你什么镜头你就必须看什么镜头,但是在剧场里我们的焦点转换是自由的,我愿意看谁就看谁,这就涉及表演艺术更加宝贵的演员艺术,焦点的转换,戏在哪里,形象在哪里,怎么能够抓住观众。所以我觉得戏剧它的载体性有很多本质的特征是科技赋能所替代不了的,科技和艺术的双向奔赴是一个前进的方向。”
摄影/ 王晓溪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郭佳
编辑/周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