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中小学教师非教育教学负担若干措施的通知》,从严格规范发文审核、清单管理督查检查、优化社会事务进校园“白名单”制度、严控借调借用教师、精简数据填报、完善课后服务保障、健全监测核查及强化部门工作协同等方面提出8条措施,为各地推进教师减负工作提供明确指引,推动教师减负工作制度化、规范化、长效化。
为教师减负的呼声一直很高,相关文件也出台了不少,其中不乏措辞诚恳地提出“严格控制”“切实减少”非教学任务等要求,但毋庸讳言,执行情况不尽如人意。一些规定不够具体和细致,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理解和执行存在差异,导致一些地方教师们的非教学负担依旧沉重。
此次教育部发布的通知中的具体数字,就像为教师减负工作装上了精准的刻度尺,让减负目标变得清晰可感。比如在省级层面,明确建立社会事务进校园活动“白名单”,并且总量被严格控制,这从源头上避免了过多无关事务涌入校园。同时规定,每学期进入中小学开展的活动不得超过固定次数,这就为学校和教师划定了明确的活动边界,防止活动泛滥占用教师大量时间和精力。
对于教师借调问题,也明确借调期限原则上不超过六个月,特殊情况需要延期的,延长时间也有严格限制,且需提前征得派出学校和本人同意,有效遏制了上级机关随意借调教师导致学校教学秩序受影响的现象。此外,每所学校每年承担社会考试任务也有明确上限,进一步减轻了学校和教师在这方面的负担。这些具体的量化指标,让减负工作不再是模糊的概念,而是有了实实在在的衡量标准。
为教师减负,必须有细致的量化管控措施。将减负目标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数字和指标,使政策执行更加有章可循,学校和教师能够清楚地知道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能做,做到什么程度才算符合要求。教育管理部门也可以依据这些指标和数据进行监督检查和考核评估,确保减负政策真正落到实处。
当然,要想让减负措施真正见效,还需要执行过程中的智慧和定力。比如执行指标不能机械地一刀切,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和合理变通。此外,要坚定执行量化管控的决心,不被各种干扰因素所左右。对于不按规则行事的行为,要坚决予以纠正和处理,维护减负细则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教师减负不走过场,有看得见的效果。
让学校不为太杂事分心,教师不为过重的负担所困扰,这既是提升教育质量、培养优秀人才的必然要求,也是对教师辛勤付出的尊重和关怀。切实做好这些工作,为教师免除后顾之忧和无妄之扰,才能让他们心无旁骛全力投入教书育人。
文/唐传艳
编辑/周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