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大剧院原创民族歌剧《红高粱》将于9月27日至10月3日迎来世界首演。9月17日,该剧开放媒体探班,作曲郭文景、导演王筱頔携众主演为媒体展示剧中精彩段落,首次揭开该剧的神秘面纱。
当天,宋元明、王冲等主演与国家大剧院合唱团的演员们,为媒体展示了该剧第一场戏,九儿被贪财的父亲戴老三强迫嫁给身患肺痨的单家掌柜,迎亲途中九儿遭日军龟尾骚扰,恋人余占鳌挺身杀敌,后被八路军任参谋缴械带走伪军的长枪。虽被救下,九儿仍被迫上轿送到单家。
合唱团以“上轿”二字点题,胶东秧歌《挑媳妇》的欢快旋律与不和谐和弦激烈碰撞,瞬间拉满戏剧张力。宋元明饰演的九儿扯掉红盖头高呼“我不嫁”,与戴老三形成尖锐对峙。宋元明全情投入唱出了九儿的满腔怒火与不甘心、不认命的内心独白。八分钟四重唱“红高粱似火炬般熊熊燃烧”中,九儿、余占鳌、刘罗汉、凤仙四人的性格跃然眼前。从“颠垫轿”的戏谑到“杀鬼子”的紧张,再到八路军出现的明快转折,20分钟戏份将原著的冲突与纠葛展现得淋漓尽致。
作为作曲家郭文景创作的第五部歌剧作品,《红高粱》与《骆驼祥子》《诗人李白》《夜宴》《狂人日记》四部前作相比,“最不一样的就是在强调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之外,还将中国欣赏习惯摆在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在郭文景看来,歌剧并非“小众高雅艺术”,而是“大众艺术”,此次创作目标就是让中国观众“喜闻乐见”。
在音乐创作上,郭文景大量吸收戏曲元素。“像唱腔的句式、乐句中间的小过门、伴奏的律动,都带着戏曲的影子。”他特别提到对京剧“西皮流水”和“西皮快板”的借鉴,这种“滔滔不绝、酣畅淋漓”的流动感,被运用到余占鳌与九儿躲避鬼子的紧急场景、戴老三与九儿父女吵架的片段中,“这些都是符合中国观众的欣赏习惯的。”
160分钟的音乐,郭文景采用了瓦格纳式的“不间断”结构。在唱法上,郭文景选择用美声唱法来表达《红高粱》旺盛的生命力。“有人说‘民族唱法才是中国歌剧’,这纯属搅浑水,中国歌剧和唱法没关系,关键看怎么用。”此次郭文景选用美声唱法,是因为《红高粱》的故事核心是“旺盛、野蛮、张扬的生命力”,“九儿性烈如火,民族大义需要气魄,美声的交响化语言更能表达这种力量。”郭文景强调,美声唱法已能完美演绎中国歌曲,不影响中国风的呈现。不过,他也特别提到排练时的挑战,“美声演员唱戏曲味儿的音乐,最关键的是咬字必须100%准确,才能让中国观众认可。”为此,他在排练中对演员的咬字要求极为严格。
郭文景透露,歌剧《红高粱》的案头工作做了两个月,去年10月22日动笔,今年9月6日收尾,中间因两次流感耽误了两个半月,他幽默地补充道,“首演时我特意给这一年为我看病的大夫们留了票,没他们我可写不完。”
虽然因病耽搁了一些时间,但这部剧可以说是郭文景创作的几部歌剧中用时最短的一部。他毫不掩饰自己对《红高粱》的喜爱,“《红高粱》的气质和我的音乐风格太契合了,旺盛的生命力、野性的力量,还有对民族大义的坚守,都融在这160分钟的音乐里了,希望大家能喜欢。”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田婉婷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李娜
编辑/刘忠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