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第22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开幕式在广西南宁举行。
在会上,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刚提到,“大家注意到,今天我没有带讲稿,而是戴了一副由广西企业生产、具有实时清晰提词功能的智能眼镜,讲稿就在我的眼镜里。大家看不到,我能看到。”
据当地媒体介绍,这款AI智能眼镜不仅具备传统眼镜的轻便外观,更通过镜片投影、语音交互等技术,将提词器、导航仪、翻译机等功能集于一身。戴上眼镜后,发出语音指令“切换提词器”,镜片右侧立即浮现出半透明的滚动字幕。
与手机提词器不同,字幕直接投射在视线范围内,无需低头查看,且支持分屏显示——当前句与下一句分列上下,演讲节奏尽在掌控。这款眼镜的魅力,在于将复杂功能“隐形化”,无需额外设备,一句语音、一次触碰,就能让信息自然融入视线。对于经常演讲、出差的职场人而言,它或许正是那个“戴上就离不开”的生产力工具。
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是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务实平台。
2003年,在第7次中国—东盟10+1领导人会议上,中国与东盟宣布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中方倡议,从2004年起每年在南宁举办东博会,同时建议举办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
2004年11月,首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在广西南宁举办。从那时起,中国—东盟博览会暨商务与投资峰会每年在广西南宁举行,迄今已成功举办21届,成为中国与东盟国家经贸往来的重要平台。
与以往显著不同的是,人工智能(AI)在本届盛会中首次唱响“主角”,包括新设人工智能专馆、首次推出“AI会展”智能体、首次举办中国—东盟人工智能部长圆桌会议等。
在9月8日的国新办发布会上,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常委、副主席卢新宁提到,本次盛会“华为、阿里云、奇安信和科大讯飞等近200家人工智能头部企业和初创团队将集中亮相”“一批AI新科技产品,国内和东盟国家的一些硬核AI产品将首发亮相”等。
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今年以来,广西大力度推进人工智能产业,在2月6日的广西“新春第一会”上,陈刚说,人工智能时代,广西不能缺席、不能落后,要以“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力争在新领域新赛道迎头赶上。
广西将如何迎头赶上?一个重要的关键点是,要找准切入点,立足广西自身实际。
从地理位置上看,广西不仅是中国唯一与东盟陆海相连的省区,也是中国14亿人口和东盟7亿人口两个大市场的关键节点。从东盟的角度来看,正处于数字化转型的关键阶段的东盟,缺乏相应的技术、资金、人才,也盼望与中国加强合作。
因此,深耕东盟市场、“打好东盟牌”,就是广西发展人工智能的关键之举。
广西提出了“北上广研发+广西集成+东盟应用”,即把北上广研发的人工智能技术吸引到广西来集成、适配,再奔赴东盟各国应用。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已经有200多家人工智能企业到广西谈合作,新签项目70多个。
在此次盛会上,陈刚在介绍自己佩戴的智能眼镜时说,“这(智能眼镜)是我们主动拥抱人工智能时代,倾力打造中国—东盟人工智能创新合作中心的一个最新成果。”
中国—东盟人工智能创新合作中心,也称“南A中心”,是紧扣“广西集成”环节的关键落子。
中国—东盟人工智能创新合作中心展示中心项目于4月3日正式开工,6月27日顺利通过竣工验收,6月30日正式投入试运营,标志着广西首个集人工智能产业、学术、研究与应用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正式诞生。
何谓“南A”?字面上,“A”是“AI”的缩写。但更深一层,A,意味着Alignment(对齐)、Acceleration(加速)、Amalgamation(集成)。南A中心,正是用一流的资源,高标准打造一个A级的创新发展平台。数据显示,截至8月底,签约国内外人工智能项目51个、已落地40个,吸引东盟6国16家企业入驻。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孟亚旭
编辑/倪家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