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曲艺音诗画《伊莎白》在京首演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9-17 16:05

9月16日晚,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型曲艺音诗画《伊莎白》在北京二七剧场首演。作品以多曲种融合为主要表现方式,以交响乐和视觉艺术为辅助手段,讲述中华人民共和国“友谊勋章”获得者伊莎白・柯鲁克的传奇人生,再现她跨越百年的中国情缘与崇高的国际主义情怀。 

一场跨越百年的中国情缘

伊莎白的一生与中国的革命、建设紧密相连。1915年,她出生于四川成都,这片土地成为她毕生眷恋的“第二故乡”。1938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期间,刚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毕业的伊莎白,毅然放弃家乡优渥的生活,回到战火纷飞的中国。她深入西部农村开展社会调查,成为首位进入藏区的西方女性人类学家,用脚步丈量苦难中的中国大地,用笔墨记录民族危亡之际的坚韧与抗争。1942年,伊莎白与英国青年大卫・柯鲁克结为伴侣,两人共同投身国际反法西斯战争,并加入英国共产党,在烽火中践行对和平与正义的信仰。

1947年,伊莎白深入晋冀鲁豫解放区,实地记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改革,最终形成《十里店(一)——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十里店(二)——中国一个村庄的群众运动》等著作,为世界读懂中国革命提供了珍贵的田野调查范本。

1948年,伊莎白任教于河北南海山外事学校(北京外国语大学前身),从此扎根中国教育事业,成为新中国英语教育的拓荒者,七十余年间培养了大批外语人才。2019年,伊莎白获授中华人民共和国“友谊勋章”。2023年,伊莎白在北京离世,享年108岁。

历时半年完成《伊莎白》文本

《伊莎白》首演活动由中国曲艺家协会、四川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2024年底,中国曲协着手围绕伊莎白的传奇人生筹划曲艺创作。2025年3月,中国曲协牵头组建了由部分优秀曲艺作家和资深晚会策划人等组成的主创团队,著名表演艺术家黄宏担任总导演、总编剧,中国曲协副主席吴新伯任总编剧,全维润任总撰稿。

主创人员阅读观看了大量反映伊莎白一生经历的文章著作、影像资料,实地走访伊莎白故居,访问伊莎白的亲属和伊莎白研究领域的专家,先后开展多次座谈研讨,历时半年,数易其稿,最终形成了作品的文本。之后,《伊莎白》导演组组织了音乐设计、舞美设计、视频多媒体设计、灯光设计、音响设计等专业团队进入实施阶段。

为增强艺术表现力,《伊莎白》创演团队还邀请了资深媒体人杨澜加盟担任讲述者,青年相声演员李丁串场,中国曲协副主席暴玉喜、冯欣蕊,以及杨子春、史琳、杨妤婕、刘引红、王文水、陆锦花等多位中国曲艺牡丹奖得主、曲艺名家和中青年曲艺工作者参与创作表演。老中青三代曲艺力量与跨界人才的深度协作,为作品高水准的艺术品质与呈现效果筑牢了坚实根基。

一次多曲种融合的创新探索

在主题的提炼上,《伊莎白》从高度、长度、深度、温度等多维度塑造人物,以《生在中国》《爱在中国》《心在中国》《留在中国》四幕,凝练而深情地讲述了伊莎白与中国命运同频共振的生命故事。作品摈弃“编年史”“流水账”式的常规结构,独辟蹊径地构建了从伊莎白“出生100天”到“人生100岁”写起,童年眺望未来,老年回望历史,双向对进,在天安门广场汇合,然后纵向前进,直至登上“友谊勋章”的领奖台、登上人生巅峰的金字塔结构。

《伊莎白》在曲艺表现重大题材、国际题材,运用现代声光电、影像技术、戏剧化结构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将以往的“单兵作战”变成“大兵团”的联合作战,不仅呈现出观赏性、体验性与艺术性高度融合的鲜明特色,更以突破性实践为曲艺题材拓展与形式创新提供了有意义的范本。

在艺术形式上,《伊莎白》巧妙融合四川清音、湖北大鼓、京韵大鼓、陕北说书、四川评书、四川扬琴、四川金钱板、长子鼓书、苏州评弹、评话、快板、单弦等12种曲艺形式。不同地域的曲艺形式与人物故事精准匹配,串联起伊莎白从人类学学者到共产主义战士的成长轨迹,刻画出一位与中华民族肝胆相照的国际友人高尚品质。

音诗画AI技术与传统曲艺融合

在舞台呈现上,《伊莎白》构建出层次丰富的艺术空间,颇具巧思地将舞台分成了五个区:曲艺演唱区、交响乐队伴奏区、主持人阅读串联区、大屏幕影像呈现区、台纱幕影像呈现区。大屏幕与纱幕之间,形成透视关系,制造出三维的效果。

交响乐队的加入,增强了《伊莎白》音乐伴奏的表现力,丰富了观众视觉听觉的艺术感受,指挥家范焘执棒中国电影乐团,为音诗画营造出恢弘气势。此外,作品还融入多媒体视觉艺术、AI技术等现代元素,让传统曲艺与当代科技碰撞出新的火花。大量鲜为人知的珍贵历史影像融入表演,与演员的演绎相互呼应,增强了历史厚重感,赋予作品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一场对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深情礼赞

当晚的演出结束后,伊莎白的儿子柯马凯走上舞台,接受杨澜采访谈及观后感时表示,“太震撼了!”。他称,母亲伊莎白当初选择研究人类学,就是想关注与记录抗战时期的中国老百姓苦难生活。“母亲在四川生活的时候,喜欢去茶馆看牌友们摆‘龙门阵’。在今晚的演出中还原了这一幕。母亲在天之灵能够看到的话,一定会觉得特别亲切。”柯马凯如是说。

作为后人,柯马凯继承了母亲扎根中国的遗志,他感谢母亲将他生在中国。他曾多次寻访母亲走过的足迹,到过川西南彝族赵候庙村、河北的十里店村,看到这些地方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感受到乡土中国的巨大变迁。

中国曲协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伊莎白》搬上曲艺舞台,拓宽了新时代曲艺创作的国际视野。作为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的曲艺作品,《伊莎白》不仅是曲艺界对国际友人支援中国抗战的一次集体致敬,更通过对一个国际主义战士个体命运的艺术再现,深刻揭示了中国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主题,而伊莎白等国际友人的支援,正是人类命运休戚与共的生动见证。“我们希望通过曲艺这一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国际主义精神跨越时空,让全人类共同价值直抵人心。”

主办方供图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恩杰
编辑/胡克青

相关阅读
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 西城曲艺传习社举办专场汇报演出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9-13
WTT欧洲大满贯|孙颖莎11连胜伊藤美诚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8-22
世乒赛|孙颖莎战胜伊藤美诚晋级决赛 国乒包揽女单冠亚军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5-24
视界 | 在摩洛哥丹吉尔探访伊本·白图泰的踪迹
新华社 2025-05-21
《客从八方来》2025贺岁曲艺晚会录制完成,近百位曲艺人相聚呼和浩特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1-26
“爱的回眸”曲艺新创作品专场在京演出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9-20
曲艺专场演出中秋亮相紫竹院公园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9-17
《中国曲艺经典》新书在京发布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7-06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