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部:中国已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62.8万吨,占发展中国家淘汰量一半以上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9-16 13:15

9月16日是国际保护臭氧层日,今年的主题是“从科学走向全球行动”,生态环境部召开纪念《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缔结40周年暨2025年国际保护臭氧层日纪念大会。北京青年报记者从会上获悉,中国已累计淘汰约62.8万吨消耗臭氧层物质生产和使用,占发展中国家淘汰量的一半以上,今年年底预计还将实现9万余吨的淘汰量。

臭氧层是地球大气层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能吸收99%以上对人类有害的太阳紫外线。1995年1月23日,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确定每年的9月16日为国际保护臭氧层日。40年前,国际社会达成《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随后《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签署,开启全球性的“补天”行动。

生态环境部副部长于会文介绍,根据议定书近期科学评估,在全球共同努力下,臭氧层预计将于本世纪中叶恢复到1980年之前的水平。此外,全球缔约方通过履行议定书《基加利修正案》,削减氢氟碳化物,预计到本世纪末最多可避免0.5℃的全球升温。在2024年全球升温首次突破1.5℃的背景下,这一气候贡献尤为关键。

40年来,全球已成功淘汰99%的消耗臭氧层物质,臭氧层正在逐渐愈合。“与此同时,实施议定书对减缓气候变化也做出了重要贡献。如果没有实施管控措施,由消耗臭氧层物质所引发的气候强迫可能高达当前水平的2.5倍。”于会文说。

我国自1991年加入《蒙特利尔议定书》以来,始终严格履行国际环境公约义务,如期实现了各阶段履约目标。于会文表示,中国已累计淘汰约62.8万吨消耗臭氧层物质生产和使用,占发展中国家淘汰量的一半以上。作为公约和议定书发展历程中的重要参与方,中国为促进臭氧层修复和应对气候变化做出了重要贡献。生态环境部数据显示,预计今年年底,我国还将实现9万余吨的消耗臭氧层物质淘汰量。

于会文表示,中方将一如既往坚持和践行多边主义,持续推进国际国内履约行动,与缔约方各国际机构一道携手应对臭氧层损耗和气候变化等全球性环境挑战。

完善政策体系,强化制度保障,严格执行总量控制和配额许可制度,科学、精准核发年度配额,编制副产三氟甲烷排放核算与报告技术规范等。继续优化消耗臭氧层物质信息管理系统等国家监控平台,逐步建立完善受控物质监测评估和预警体系,持续开展重点行业执法检查。推动行业转型,促进绿色替代。积极引导化工、制冷、泡沫等重点行业绿色低碳转型,通过政策指导,技术示范和资金支持,支持使用行业替代品和替代技术研发。深化国际合作,共建共享成果。

臭氧秘书处执行秘书关惠,多边基金秘书处秘书长蒂娜·玻比利,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有关负责人,外交部、海关总署有关司局负责人参会并发言。

会议以线下线上相结合方式召开,来自国际组织、国家保护臭氧层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生态环境部相关司局和单位、地方生态环境部门、科研院所、行业协会和履约专家等中外来宾约200人参会。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董鑫
编辑/倪家宁

相关阅读
人类“补天”40年 南极臭氧层有望2060年恢复
中国新闻网 2025-03-23
科普|轰动一时的“臭氧层空洞”,现在到底怎么样了?
科普中国 2024-09-19
我国累计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约62.8万吨
科技日报 2024-09-18
外交部:中国是全球环境基金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捐资国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22
夏应显履新 曾参加多项重要国际环境公约文件谈判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0-27
夏应显履新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今日首次亮相发布会
澎湃新闻 2023-10-27
32年来我国累计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的生产和使用约62.8万吨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3-09-14
保护臭氧层,行百里者半九十
光明日报 2023-09-14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