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 我的亲人”——巴燕·塔斯肯《克兰河畔》新书发布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9-15 16:32

9月13日,95后青年作家巴燕·塔斯肯携全新散文集《克兰河畔》回到故乡阿勒泰,在新华书店雪都书城举办“我的家乡 我的亲人”——《克兰河畔》新书分享会。

不同于开在别处的新书见面会,这场在阿勒泰的新书首发,既有“去辽阔处——阿勒泰·花城文学周”开场首日的热闹氛围,更有家乡的亲友、文友们从各处结伴而来的家常与温馨。

早在一个月前,《克兰河畔》新书方上市时,便有读者在巴燕·塔斯肯的社交账号评论区留言:“什么时候能有线下读者见面会?”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克兰河畔》便迎来首版重印,同时,线上与线下的约定已然“在辽阔处”落地。

诚如《克兰河畔》中一句美好的哈萨克族祝福语:如果天地允许,我们会再次平安相见。

哈萨克语中的承诺珍贵而郑重,这是一场关于“相见”的主题分享会。

首先是文字与地域的相遇:书中的文字最早创作于岭南广州潮湿的午后,书写的是回忆中的克兰河畔诺改特村乡居日常;而最终在花城社结集出版,又从南国回到了诞生地阿勒泰。

其次是作者巴燕·塔斯肯的双城身份,他1999年出生于阿勒泰市,曾在广州大学求学,毕业后回到了新疆。岭南与天山的渊源早在多年前深种。

最后是《克兰河畔》与真实克兰河的相见。克兰河是阿勒泰市的母亲河,书写这条河流实际上是写故事里的亲人们,书写家乡的文字与被书写的阿勒泰大地相见。

巴燕·塔斯肯分享道,正是写作让他重新发现克兰河畔日常生活中的幸福,书中爷爷说:“人呐,幸福只看得见别人身上的,自己身上的是一点也看不见。”

那些“地里的庄稼,圈里的牛羊,和伴我缓慢生长的万物”,曾经见证着略显单调的童年生活;“拾捡漂流瓶的爷爷、口耳相传的寻牛记”等场景的细致刻画,这些对个体生活的书写,折射出从游牧到定居的历史转型。

伴随在老人们身边长大的滋味,使多年后的文字天然带有沉静又自然的底色,这些散文作品呈现了一个在天地旷野间自由成长的阿勒泰哈萨克族少年形象。

同为哈萨克族作家,且有岭南求学生活经历的主持人阿依努尔·吐马尔别克邀请了巴燕的父母在现场做了简短发言,并说道:“现场来的很多都是老人,他们看着巴燕长大,为他的作品骄傲。这种温馨与属望让我们感到受宠若惊。”

发布会在家乡亲人的注视下顺利完成对谈。时间是写作很好的养料,它塑造了生活。家乡的话和亲人的话,都是动人的话。

文/花城出版社 周思仪 肖玉泉

编辑/胡克青

相关阅读
从花城到阿勒泰 文学是最闪亮的主角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9-15
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模范个人,全名单公布!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09-28
专访|邱华栋:我写《空城纪》,是从别处返身回故乡的寻根写作
文学报 2024-09-26
阅读|选书新视角,阅读新体验 接力出版社新书入选今年学前及中小学生暑期阅读书目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7-05
人物 | 一骑绝尘 斯瓦泰克从法网红土走上传奇之路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6-09
从《封神》到《我的阿勒泰》,于适:火不是压力,是动力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14
《我的阿勒泰》播出 于适:巴太像荔枝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08
《我的阿勒泰》戛纳电视剧节国际首映 于适展现中国功夫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4-09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