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你晚上要不要喝丝瓜汤?”“不用了。”“丝瓜汤很补的。”“真的不用了。”“夏天吃丝瓜很好啊。”“不用了!!!”“儿子你脾气怎么变得这么差,你肝火太旺了,喝点丝瓜汤降一下火气吧。”最近,某博主发布的一则家庭情景短剧,引发了众多网友共鸣。妈妈不顾儿子的一再婉拒,重复回应“多喝丝瓜汤”,最终认为儿子态度不好是肝火太旺,还是需要丝瓜汤补补身体……
为什么这么多人被“丝瓜汤”戳中?因为它指向的是一种典型的家庭沟通模式:父母习惯以“养生式”语言来解释矛盾,所有情感、冲突和结构性问题都被简化为身体上的小毛病,然后再用食补来解决。这种模式的离谱,正是笑点所在。
在玩笑之余,这个话题实际上从侧面反映了当前代际关系面临的挑战。去年,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334名应届毕业生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3.1%的受访应届毕业生在求职观念上与父母存在分歧,其中15.3%的受访应届毕业生直言分歧很大。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一些家长一厢情愿为你好,缺少与孩子的有效沟通交流。实际上,不仅是求职,对于孩子的学业、事业、婚姻等方面,不少父母的关心都是以饮食、健康的名义出现的,喋喋不休讲道理、提要求,却往往忽略孩子的情绪与需求,让不少为人子女者感到窒息却又无力反驳。
更有甚者,将自己的观念强加给孩子,剥夺孩子的选择权,到头来很可能好心办坏事。前年,四川省一名女子被父母强制考公五年未能“上岸”,导致患上精神分裂症的话题曾冲上热搜。这个极端案例带来的教训极其深刻,它警示广大家长:好愿望不一定会带来好结果,有的甚至事与愿违。“丝瓜汤文学”走红,根本上说是源于人们情绪表达的现实需要。其背后蕴含着对“被懂得”“被理解”的深情呼唤,值得家长们聆听、反思并化作正确姿态与实际行动。
由于各种“丝瓜汤文学”语录过于实用,被网友开始各种二创整活、广泛应用。如与他人吵架时甩一句“你肝火太旺,喝点丝瓜汤降降火气”,既能压住气势,还能顺便化解尴尬,防止矛盾升级。在讲究情商和表达技巧的职场,如何体面表达、释放情绪是一项重要的生活技能。值得一提的是,如今“丝瓜汤文学”已成为一些人温和反击的方式,比如面对部门主管的批评,一些“Z世代”回应“你这么凶是肝火太旺,喝点丝瓜汤吧”……以这种幽默风趣的语言就能化解紧张,还能避免发生冲突。
“丝瓜汤”表达方式能够远离“恶言”,更符合当代年轻人非暴力沟通的社交需求,显得更加理性、更加智慧。倘若更多的人学会以这种幽默风趣的语言代替任性表达,我们的社会就会少很多无谓纷争,变得更加祥和美好。有人说,“丝瓜汤”是今年最好用的梗,不无道理。
网络流行语是观察社会动向与文化生态的一个晴雨表,认真解读网络流行语,不仅能真切体会到当代年轻人关注的重点,而且能洞见时代表情,感受发展脉搏。“丝瓜汤文学”走红引人关注和思考,虽然其中带有调侃的成分,但其真正体现出来的期盼是:人与人之间多一些换位思考,少一些自以为是;多一些包容和理解,少一些抱怨和指责。
某种意义上说,这不仅是摆在家庭和职场面前的一道必答题,也是我们每个人的终身课题,需要持之以恒、常修常炼。
(杨延城)
编辑/汪浩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