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的审批标准就像一把尺子,谁制定这把尺子,谁就会引领整个产业的发展。”9月12日—13日,2025生物制造全链条标准化研讨会暨生物智造标准化国际联盟第一次大会在昌平举办。这场高规格的研讨会聚焦生物制造全链条国际标准建设,邀请百余位科技及标准化专家学者、政府代表和企业界人士齐聚一堂,旨在生物制造领域推出多项中国主导的高优先级国际标准,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标志性成果。
生物制造是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制高点,预计至2050年,生物制造将有望创造30万亿美元的经济价值,占全球制造业的三分之一。“目前合成生物制造大部分需要依靠微生物完成,但是在微生物核心品种构建、菌种的工艺流程设计以及分离提取纯化这三个环节形成的数据都没有标准,制约了行业的发展。”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所长钱韦说。
为解决这一制约行业发展的痛点,我国科技界和产业界首次系统性面向全链条生物制造国际标准开展联合研讨。本次会议期间,来自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比利时等16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以及ISO/TC215 SC1(基因组信息学)、ISO/TC276(生物技术)、ISO/TC34(食品技术)等多个国际标准化组织的负责人同台交流,就“基因设计—生物制造过程—产品安全”全链条数据不互通的突出问题进行深入研讨。这是国际标准化体系内多个技术委员会首次集体聚焦生物制造领域,探索跨领域协同路径,具有里程碑意义。
大会提出三大目标:一是构建覆盖基因设计、工艺过程和产品追溯的全链条国际标准新体系;二是搭建政产学研用多方合作平台,推动标准在产业应用中落地;三是孵化启动3至5项中国主导的高优先级国际标准提案,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标志性成果。“我们今天启动了一个倡议,希望全球的科学家和产业界能够集中在一起,把标准制定出来,未来在生物制造领域,我们都用同一种‘语言’说话。”钱韦说。
“昌平区作为北京市合成生物制造产业的主导区,聚集合成生物企业130家,去年产值突破60亿元,本次会议的举办,也将进一步加速昌平区在合成生物制造标准制修订方面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北京未来科学城管理委员会医药健康产业处副处长郭玉东说。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为期两天的大会,除主论坛外,还举办分论坛和企业论坛,聚焦过程控制、技术及产品标准和企业实践等议题,并组织与会代表实地考察北京市合成生物制造产业集聚区。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月朦
编辑/胡克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