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青快评|教育不是知识填空,AI答不出“人”的分数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9-14 17:35

近日,“AI答疑笔通过教师资格证笔试”的消息引发热议。这款被称作“AI教师预备役”的工具,在高中学科知识测试中拿下110分左右的高分,却因未通过面试试讲,所谓“持证上岗”不过是品牌营销的噱头。这场热闹背后,我们更该追问:当AI在知识考场里“考高分”时,教育的本质是否正在被简化成一场“答题竞赛”?

不可否认,AI在知识处理上确有相当的优势。教师资格证笔试侧重基础知识点与教案编写规范,这类内容结构清晰、答案明确,对AI而言如同“开卷考试”——只需调用海量题库与模板,短时间内便能生成符合要求的答案。正如有教师所言:“AI写教案比多数老师更熟练。”这种效率优势,让AI在标准化考试中占尽先机。但教育的考场,从来不是知识的填空题,而是灵魂的对话卷。教师的价值,远不止于“正确传递知识”,更在于“用生命影响生命”。

华东师范大学汤拥华教授说得透彻:“教师是具体而有人格魅力的存在。”一个能在学生走神时投去一个提醒的眼神,在考砸后拍拍肩膀说“我陪你分析”的人,传递的不仅是解题方法,更是面对挫折的勇气。一位能记住学生生日、关注其情绪变化、在其青春期迷茫时给予指引的老师,教会学生的不仅是公式定理,更是如何成为一个温暖的人。这些“说不清、道不明”的隐性教育,恰恰是AI永远无法复制的人性之光。

现实中,AI的“短板”更明显。有教师尝试让AI批改默写作业,却因学生字迹潦草难以识别;想用AI做个性化辅导,却发现它无法像真人教师那样,根据学生课堂表情调整讲解节奏,无法在学生低头摆弄手机时用一句玩笑拉回注意力。这些细节里的“教育智慧”,需要的是对人性的洞察与共情,而这恰恰是AI最缺乏的“软能力”。

钱学森晚年列出的17位恩师中,中学老师占7位,正是因为他们在少年钱学森心中种下了科学精神与家国情怀的种子。这种影响,不是靠背熟教案就能实现的,而是教师的人格魅力在日常点滴中浸润的结果。

当然,AI并非教育的“对手”,而是“助手”。它能高效处理重复劳动,让教师腾出更多时间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但这场“AI考教资”的闹剧提醒我们:教育的核心从不是“谁能更快答对题”,而是“谁能真正点亮另一个人的生命”。当我们在讨论AI能否当老师时,或许更该问问自己:今天的教师,是否还保持着“用灵魂唤醒灵魂”的热忱?

一个照本宣科的教师,可能在AI的映照下显露出平庸;但一个眼里有光、心中有爱的老师,永远是学生心中不可替代的“满分答案”。

文/王志高

编辑/胡克青

相关阅读
北青快评|为中小学生使用AI划定红线很有必要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5-14
北青快评 | 消除作业“AI味”,疏堵结合是正解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2-24
AI技术助力银发教师发挥余热,让教育有了更多“打开方式”
中国新闻网 2024-11-05
板书里的言传身教(教育时评)
人民网-人民日报 2024-11-05
北青快评|支持教师管教学生是尊重教育的应有之义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8-27
北青快评 | 公布学生去向是对教育工匠精神的致敬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3-17
北青快评 | “学术站姐”把随时拍PPT作为学习方式,问题出在哪里?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3-02
北青快评|“板书老师”走红:推进教育信息化也别丢掉传统教学方式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1-16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