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会馆 永兴寺 厂甸小学 藏着林海音的城南旧事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8-26 12:06

位于北京“城南”地区的南柳巷,一座会馆建筑修缮完成,一个北京文化的记忆点重新回到了我们身边。这个记忆点,牵连着不少人的“北平旧梦”,承载着独特的历史文化信息,值得我们细细品读。此会馆的名称,叫做晋江会馆。它曾经的出名“房客”,名为林海音。

《城南旧事》深入人心

林的童年经历主要在椿树地区

您还记得那首“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的歌曲吗?此曲是由美国作曲家奥特威创作,后经近代著名学者李叔同填词。当然,让它变得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或因电影《城南旧事》。这部出品于上世纪80年代的经典影片,来自于当代杰出女作家林海音的同名小说。这部小说,创作于影片诞生前20年(20世纪60年代),而所描述的场景,乃20世纪30年代的北平南城市井生活。

按照作者与广大读者都认可的说法,《城南旧事》主角“小英子”的原型,就是林海音本人。她以孩子的语言讲故事,以儿童的目光来审视这个世界。一部小说,把所有读者都带入了“童年”的、梦幻一般的老北平。

既然是“城南旧事”,这个“城南”又是在北平(北京)城的哪些地方呢?

其实,自明成祖迁都北京之后,“城南”的概念一直在变化中。多少年、多少代过去,“城南”的概念,基本被勘定在老北京的外城区域,也就是旧时宣武区与崇文区范围内。至于《城南旧事》所涉及的“城南”,则具体位于宣武门、和平门以南的“老宣武”部分区域。笔者曾与如今隶属于西城区的椿树街道文化工作者闲谈,他把椿树街道所辖地区视作“城南旧事”的最重要发生地。

在小说《城南旧事》的前言部分,林海音写下这样一段话:“童年在北平的那段生活,多半住在城之南——旧日京华的所在地。父亲好动到爱搬家的程度,绿衣的邮差是报告哪里有好房的主要人物。我们住过的椿树胡同、新帘子胡同、虎坊桥、梁家园,尽是城南风光……”你看,除了新帘子胡同位于和平门内,其他部分皆在北京外城的椿树地区。

寻找林海音在北京的足迹,我们就得从椿树地区开始。在林海音的童年、少年与青年时代,至少有20年的光阴,是留给椿树地区的。在椿树地区所经历的人和事,对林海音的成长与《城南旧事》的创作,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刚随父亲来到北京的时候,林海音暂居在珠市口的谦安客栈。安顿下来之后,林家搬到了椿树上二条的永春会馆,这里也是《城南旧事》小说中“小英子”居住的地方。英子的小伙伴“小桂子”、大伙伴“秀珍”等人的故事,便是在这一带发生的。此后,林海音一家搬到了梁家园。林家于梁家园的住所,是个二层楼。出楼门,便是人来车往的骡马市大街。林海音的二妹、三妹、弟弟,都是在梁家园的小学就读。多年之后,这所小学被整合为北京第一实验小学的梁家园校区。而就在梁家园居住时,林海音的父亲林焕文突然去世了。小说及改编为电影版本的《城南旧事》,也就此收了尾。“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了”。

晋江会馆所在的南柳巷

曾是北京报业一条街

待父亲去世后,为了节省生活开支,林家搬到了南柳巷的晋江会馆内,这就是如今的林海音故居。从此时开始,便是《城南旧事》的“后传”部分。以骡马市大街路北的魏染胡同南口为地点,向北径直走去,可以经过魏染胡同、南柳巷、北柳巷。南柳巷北起琉璃厂西街,南至前孙公园胡同,全长约390米。此巷于明代形成胡同,初名“柳儿巷”,清代改称“北柳巷”、“南柳巷”,并沿用名称至今。

南柳巷聚集着晋江会馆、建宁会馆、江震会馆、华州会馆和肃州会馆等。自父亲去世到林海音出嫁,林家在其中的晋江会馆居住过很长一段时间。此地为林海音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晋江会馆斜对面的永兴寺,即民国时期北平报纸的派报处。多年之后,林海音在回忆文章里写道:“就在我家斜对面,是名为‘永兴寺’却看不出庙样儿的房子,俗名儿叫南柳巷‘报房’。它在北平的报业史上却是得写上一笔的。”每天清晨四五点钟,天还没大亮,批报卖报的人就在她家墙根等着批报,很多小商小贩也来这里做生意。

您还记得那首“啦啦啦,我是卖报的小行家”吗?它是著名音乐家聂耳于20世纪30年代创作的《卖报歌》中的一句歌词。聂耳作品所描绘的,是当时上海街头的报童生活。曾有音乐史研究者指出,若此歌出现在北京的话,那一定会是在南柳巷。

民国时期北京的报业“一条街”,北起南柳巷,南至魏染胡同。抗日战争胜利后的1946年春节,在北平出现了一份共产党办的报纸《北平解放报》。而这份报纸,便是从南柳巷永兴寺派送的。

如今,除了早已落寞的永兴寺,尚留有邵飘萍先生开设的《京报馆》旧址,可作为昔日报业繁盛的存证。

居住在晋江会馆的林海音,曾经这样回忆南柳巷:“南柳巷是个四通八达的胡同,出北口儿,是琉璃厂西门,这里是我的文化区:要买书籍、笔墨纸砚都在这儿。我在《家住书坊边》曾详细描述过,现在我不但是‘家住书坊边’,而且是‘家住报房边’了。出南柳巷南口儿,是接西草厂、魏染胡同、孙公园的交叉口,这里是我的日常生活区:烧饼麻花儿、羊肉包子、油盐店、羊肉床子、猪肉杠、小药铺,甚至洗澡堂子、当铺、冥衣铺等等都有,是解决这一带住家的每日生活所需。”

“小英子”就读的学校

可出了不少名人

随着《城南旧事》情节的展开,“小英子”由学龄前进入到小学阶段。昔日林海音就读的小学,名叫厂甸小学,即鼎鼎大名的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有关林海音的小学经历,在小说《城南旧事》中,有这样的描写:当小英子成功地撮合了德先叔和兰姨娘后,妈妈问小英子“要什么奖励”,小英子毫不犹豫地回答道:“一年的《儿童世界》,一副铁环,一双皮鞋。”在《家住书坊边》的文章里,林海音也记述道:下学后喜欢吃芝麻烧饼夹烧羊肉,配上“玉泉山”牌汽水。小学生穿着皮鞋,下学后喝汽水、吃烧饼。这或许生动地描述了当时厂甸小学孩子们的生活状态。现而今,在北京第一实验小学校史馆所展示的老照片中,还可以见到当时的厂甸小学孩子们穿着皮鞋的样子。

至于家和学校之间的往返路径,在《城南旧事》中如此交代:“她说过将来要我跟小桂子一块去上学,小桂子也要考厂甸小学。她又告诉我从厂甸小学回家,顺着琉璃厂直到厂西门,看见鹿犄角胡同雷万春的玻璃窗里那对大鹿犄角,一拐进椿树胡同就到家了。”如今,琉璃厂西门和雷万春药店虽已消失,但其位置还可以考证出来:琉璃厂西门位于西琉璃厂与南柳巷交叉口东边一些,雷万春药店则在此交叉口西边一点。

曾经在厂甸小学就读过的名人,可不止林海音。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前外长吴学谦等,都出身于这所小学。更值得一书的,是在1919年“五四运动”后,为了开辟妇女解放的新时代风气,师大附小决定在招收女学生的同时也招收女老师。彼时,成为该校第一名女老师的,是积极参与爱国学生运动、思想进步的天津女子第一师范学校女学生邓文淑。当然,她为民众所熟知的名字,是邓颖超。如今,得到很好保护的厂甸小学老楼,早已成为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一部分。而昔日的北京师范大学建筑群,则是北京第一实验小学的校址。

小学毕业后的林海音,开始就读宣武门外大街西侧的春明女中。在《我的京味儿回忆录》中,林海音回忆道:“出西草厂就是宣武门大街,我的初中母校春明女中就在这条大街上。春明女中是福州人办的私立女校,学生人数不多,所以全校同学几乎都彼此认识。因为在南城,是京剧演艺人员住家地方,所以有一些和京剧有关的子女,以及演话剧电影的,都在这儿上学。”在林海音的学妹中,有此后成为表演艺术家的白杨、言慧珠等人。

由于很多京剧名角儿的子女在春明女中上学,对林海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以至于她在《城南旧事》的作品里,写出了“小桂子”与富连成科班的小演员们的学习与生活:“他们穿着月白竹布褂、黑布鞋,是富连成科班要到广和楼去上夜戏。富连成那些学戏的小孩子,比我们大不了多少,我们喊烂眼边儿,他们连头也不敢斜一斜,默默地向前走。”如今,南新华街东侧不远处的纪晓岚故居(主体部分为晋阳饭庄),就是当年的富连成科班所在地。

林海音在北京居住了20多年,《城南旧事》所描写的内容,仅讲述到她小学毕业,时长不过10年。但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前传”、“正传”、“后传”,皆发生在“城南”。被辟为林海音故居纪念馆的晋江会馆,也在“城南”。这空间距离与我们并不远的、充满了旧事的“城南”,您不想再好好逛逛吗?

文并供图/高申

编辑/汪浩舟

相关阅读
专栏|宣南的辽金胡同是北京胡同之根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7-23
专栏|宣南的辽金胡同是北京胡同之根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7-23
卢咸池:从北大理科教授到台湾科举文化研究专家
《中国新闻》报 2024-01-30
《送别》的第一张唱片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1-28
专栏|《送别》的第一张唱片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1-27
寻访 | 被遗忘的老北京五大厂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3-13
专栏|《城南旧事》:天真,却道尽人世的苍凉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9-20
趣史 | 林海音:如履薄冰吗?不,可以溜喽!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1-31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