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特区从一建立,血液里就流淌着“闯”与“创”的基因、“干”的魂魄。“闯”就是聚焦体制性障碍、机制性梗阻、利益性藩篱,勇于闯关;“创”就是勇于打破常规,解放思想,善于创新;“干”就是求真务实,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当前,我们正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唯有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才能激发改革开放的强劲动力,推动中国航船驶向更加开阔的水域。
1980年8月26日,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决定批准在深圳市境内划出327.5平方公里地域设置经济特区。这一天,被称为“深圳生日”。45载弹指一挥间。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开篇杰作,深圳经济特区每一个重要的成长节点,都凝聚着万千关注。今天,当我们再次回望经历45年披荆斩棘、蓬勃发展的深圳经济特区,中国改革开放与创新之路上最具说服力的实践仍然令人心潮澎湃。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行新的长征。1979年4月,广东省委负责人向中央领导同志提出兴办出口加工区、推进改革开放的建议。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还是叫特区好,中央可以给些政策,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次年8月,深圳经济特区获批设立。作为改革开放后党和人民一手缔造的崭新城市,深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一张白纸上的精彩演绎。用几十年时间走过国外一些国际化大都市上百年走完的历程。这是中国人民创造的世界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深圳等经济特区一路走来,每一步都不是轻而易举的,每一步都付出了艰辛努力。从蛇口“开山炮”隆隆巨响,到新中国土地拍卖“第一槌”落定;从率先实行聘用制、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到探索工程招标;从诞生全国第一家外商独资企业、创办第一家股份制企业,到率先提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空谈误国,实干兴邦”“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等新理念……深圳等经济特区凭着“杀出一条血路”的气魄胆略,顶住压力大胆试、勇敢闯,奋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解放思想中闯“禁区”、探“盲区”、破“难区”,在诸多的“第一”“率先”突破中,深圳培育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雏形,在改革开放最前沿见证了中国从极度困境到发展奇迹的嬗变。
经济特区从一建立,血液里就流淌着“闯”与“创”的基因、“干”的魂魄。“闯”就是聚焦体制性障碍、机制性梗阻、利益性藩篱,勇于闯关;“创”就是勇于打破常规,解放思想,善于创新;“干”就是求真务实,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英国《经济学人》曾如此评价:“全世界超过4000个经济特区,头号成功典范莫过于‘深圳奇迹’。”这一奇迹的背后,正是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坚毅与果决。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踏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越是接近民族复兴越不会一帆风顺,越充满风险挑战乃至惊涛骇浪。在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上升的大背景下,在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我们尤需从经济特区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拼搏中汲取精神力量,尤需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要有‘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解放思想,大胆地闯,大胆地试,怎么有利于发展就怎么改革”“只有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才能收获别样的风景”。当前,我们正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唯有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才能激发改革开放的强劲动力,推动中国航船驶向更加开阔的水域。
致敬历史的最好方式,就是继续书写新的灿烂篇章。在新起点上,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我们必将创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
(特约评论员)
编辑/汪浩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