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秋季开学,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材新增课文《天上有颗南仁东星》。这篇课文节选自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华景时代策划的长篇报告文学《中国天眼:南仁东传》,作者是著名报告文学作家王宏甲。它的入选,不仅是对一位科学家的致敬,更是对科学家精神的传承。
南仁东是“中国天眼”(FAST)的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一个用22年时间,在贵州深山铸就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的“追星人”。他的名字被镌刻在浩瀚宇宙中——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将一颗小行星命名为“南仁东星”,而今天,他的名字也走进了千万中学生的课本里。
《天上有颗南仁东星》这篇课文,正是以细腻的笔触,勾勒了南仁东如何从一个痴迷星空的孩子,成长为让世界瞩目的科学家。文章从“看星星”的童年往事写起,铺垫了他对宇宙的无限好奇,再到他放弃国外优渥条件回国,带领团队在贵州的喀斯特地貌中跋涉选址,最终建成“中国天眼”的壮举。
课文中最动人的细节,莫过于南仁东那句掷地有声的话:“让我自己过去看。”这短短几个字,浓缩了他对科学的执着、对国家的责任。他不愿依赖国外的技术,而是坚定地选择自主创新,哪怕这意味着要面对无数未知的挑战。正如《中国天眼:南仁东传》一书所揭示的,南仁东的一生,就是一部中国科技自力更生的缩影。
《中国天眼:南仁东传》不仅仅是一部人物传记,它更是一部记录中国科技崛起的精神史诗。王宏甲在创作这本书时,深入走访了南仁东生前的同事、学生和家人,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使得书中的人物形象鲜活而立体。
这本书的价值,首先在于它真实还原了“中国天眼”从无到有的艰辛历程。南仁东在1994年提出FAST构想时,中国在天文观测领域还远远落后于世界。国际同行甚至质疑:“中国人能造出这样的望远镜吗?”但南仁东的回答是:“我们不比别人差。”他带领团队在贵州的深山里,一待就是十几年,克服了资金短缺、技术封锁、环境恶劣等重重困难,最终让“中国天眼”屹立于世界科学之巅。
其次,这本书深刻诠释了什么是“科学家精神”。南仁东的身上,凝聚着中国知识分子的责任与担当。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天文学家,更是一位战略科学家。他深知,真正的科技强国不能依赖引进,而必须掌握核心技术。正如书中所传达的,天眼是国之重器,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更宝贵的国之重器。
此外,这本书还展现了中国人民的集体力量。“中国天眼”的建成,不仅是科学家的胜利,更是无数普通人的奉献。贵州的乡亲们为支持工程建设,让出土地、修路架桥,甚至自发组织起来保护工地。这种“不计功利、共克时艰”的精神,正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品质。
《天上有颗南仁东星》的入选,正是希望年轻一代能从南仁东的故事中汲取力量。这篇课文教会孩子们:科学不是冰冷的公式,而是热血的信仰。南仁东对星空的热爱,让他甘愿放弃国外的高薪,回到祖国投身艰苦的科研事业。他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科学家,不仅要有智慧,更要有情怀。
文/砾引
编辑/周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