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在关于应对高温天气的文章中,我说到人类能够战胜严酷的环境,有读者就留言认为人类不应该企图战胜自然。他可能对我的话有所误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当然是我们追求的最高境界,但只要有人类活动,就免不了要对自然形成“干扰”,而大自然的风雨寒暑,也必然会对人类生存造成各种威胁,人类要战胜的不是自然,而是危害。
刘禹锡说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形象地描述了自然与人互相制约又互相依赖的关系,也就在这一动态进程中,人类才不断强大起来。
在那篇文章中我还提到,后羿射日可能隐含了上古的气象信息,如果把大禹治水传说也串联进来,信息就更清晰了,高温气候过后洪水随即而来,这与我们今天所经历的何其相似。
这段时间,华北地区迎来一波令人“意外”的暴雨。所谓“意外”一方面是降雨范围格外广,甚至内蒙古一些地区都遭遇了洪涝灾害,去草原旅游的人一觉醒来,发现蒙古包里的水已经快漫过床头了。
另一方面则是降雨的时间长、强度高,自7月23日以来,北京已连续7天降雨,2023年7月那次极端强降水过程持续了83小时,而本次降水则已持续147小时。雨下得不仅量大而且分布不均,尤其是北部山区下得又猛烈又集中,比如密云区累计最大降雨量达到573.5毫米,平均降水量366.6毫米,且连续出现极端强对流天气,为历史罕见。按照气象标准,小时降水量达到80毫米或者3小时降水量180毫米,这两个条件满足其一即达到极端强对流天气,而26日午后到夜间密云、怀柔、延庆三个区都出现了满足两个条件的站点,这使得部分地方灾情格外严重。
这场极端降雨让很多人感到意外,这样的强度和烈度,也让很多人始料未及,但这也恰恰体现了天与人之间的“交相胜”。近几十年来北方地区一度呈现出降水量减少的趋势,人们对暴雨的警惕也曾随之下降,但近年来几场大雨过后,北方地区的防洪意识其实在整体提高,北京在这场大雨期间就连发预警,提前转移了大量群众。
但大自然有时就像在跟人类赛跑,我们的防灾意识刚提高,暴雨的强度紧接着就又突破了人们的认识边界。大自然用它的无常和暴戾给我们上了一课,气候正在发生明显变化,既往的应对经验可能已经跟不上形势,在预估灾害程度时,在制定防灾减灾预案时,都需要我们把“冗余空间”留得再宽裕一些。
暴雨在侵扰我们,也在提醒我们,它用灾害指示出哪里是社会治理的薄弱地带。北京这场大雨的“主战场”在北部山区,那里地势陡峭,同样的雨量其势能格外大,因此危害也更大。此外,山区的排水基础设施、救援力量都无法与城市相比,这提醒我们后续要将更多资源投入到广大城郊地区。
我们的城市也有提高空间,“海绵城市”的吸水能力可以更强,应对暴雨的措施可以更丰富细腻一些,比如北京有商家推出了“避雨驿站”,有程序员开发出了积水点电子地图,这些来自民间的自发之举其实都给城市治理提供了新思路。
不要浪费一次危机,也不要让一场大雨白白落下,我们正是在同自然的一次次磨合博弈中,不断总结经验而强大起来的。人定则胜天,天定则胜人,如果说后羿射日带有浓重的神话色彩,那么大禹治水则用更加现实主义的方式告诉我们,只要我们发挥智慧和力量,一定能驱遣山河,驯服洪波。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于永杰
编辑/马晓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