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险救灾进行时 众志成城守家园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7-30 07:35

一场罕见的极端强降雨,自7月23日起持续侵袭京津冀及北方多地。

根据市气象局发布的数据,截至7月29日11时,北京降水过程已持续147小时,超过此前“23·7”极端强降水过程持续的83小时。

北部山区连续出现极端强对流天气,导致多点位出现极端强降水,造成重大灾害。

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灾情发生后,本市各职能部门迅速行动,有关灾区救援救治、群众安置、抢险抢修抢通各项工作正持续进行中。

连续极端强降雨造成重大灾害

本轮强降雨以来,截至7月29日11时,全市平均降水量210.4毫米,最大降水量在密云郎房峪,达到573.5毫米;最大降水强度出现在怀柔东峪,26日22时-26日23时降水95.3毫米。此轮降水分布不均、山区短时雨强大,呈现极端性的特点,同时连续在密云区出现极端强对流天气,为历史罕见。

连续极端强降雨造成重大灾害。截至7月28日24时,全市因灾死亡30人,其中密云28人、延庆2人。受灾地区道路损毁31处,涉及兴阳线、西火路等16条线路仍未修通;136个村电力中断,通信设施共损毁光缆62条、基站退服1825个。

灾情发生后,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汛救灾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和李强总理批示要求,进一步强化防汛抗汛措施,全力搜救失联人员,紧盯守牢薄弱环节和重点部位,及时调配救援力量和救灾物资,妥善安置受灾群众,尽最大努力减少伤亡。

目前,全市累计转移80332人,转移人员数量最多的三个区为密云、怀柔和房山。密云区19个乡镇转移16934人,怀柔区15个乡镇转移10464人,房山区21个乡镇转移9904人。

大气环流叠加复杂地形是主因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张涛分析,此次发生在北方的强降雨与大气环流密切相关。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势力偏强、位置偏北,副高边缘暖湿气流持续向华北输送水汽,为强降水提供了充足“燃料”。加之大气不稳定、对流活跃,降水具有强度大、持续久的特点。此外,华北地形复杂,山地抬升作用提高了水汽冷凝效率,进一步加剧了降水强度。

北京极端降雨的触发机制也与上述因素密切相关。北京市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雷蕾介绍,7月26日北部山区强降水是由副高边缘西南暖湿气流在山前抬升作用下反复触发雨团,同时高空西南风形成“列车效应”,雨团持续沿山前东北方向移动,造成长时间极端降雨。7月28日,副高势力减弱东退,高空短波槽东移,北京高温高湿仍维持,副高外围暖湿气流与短波槽叠加,仍出现明显降水。

昨天(7月29日)的降水结束后,本周后期仍多阵雨或雷阵雨天气,请及时关注临近预报预警信息,外出随身带好雨具,以备不时之需,还要特别注意防范强对流天气。近期降雨频繁,山区和浅山区发生山洪、滑坡、崩塌、泥石流等次生灾害的风险极高,公众应避免前往山区危险地带、河道、地质灾害隐患区域活动。气温方面,近期降雨频繁,空气湿度增大,体感闷热,出行需做好防暑措施。

强对流天气预报是世界性难题

此次降水过程中,北京北部山区出现历史罕见极端强对流天气,造成了巨大破坏。但对气象部门来说,这类极端强对流天气的精准预报目前依然是世界性难题。因为强对流天气具有突发性和局地性的特点,常发生于对流云系或单体对流云块中,这类天气通常由中小尺度天气系统引发,其水平范围约在十几公里至二三百公里,最小仅有几十米至十几公里的范围。

尽管现代气象监测网络越来越精密,但仍难以精确捕捉和模拟强对流天气过程产生的地形、边界层条件、水汽输送等,加上观测资料在时间和空间上分辨率仍然有限,各种观测手段也存在自身局限。比如,静止气象卫星监测处于“俯视”状态,只能“看到”系统上表面的情况;雷达系统虽然能够“近身”探测,但也存在探测盲区、远距离信号衰减等问题。因此,难以实现对强对流天气的监测全覆盖。

同时,对流性天气系统形成机理复杂,发生时常常出现“十里不同天”的状况,其明显的突发性也给准确预报带来了挑战,导致预报研判容易产生偏差。目前,我国强对流天气预警信号发布时间平均提前量为43分钟,后续还需继续加强预报预警能力的建设。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李晓萌
编辑/李涛

相关阅读
北京本轮强降雨持续147小时,密云极端降雨属历史罕见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7-29
今日社评 | 众志成城打好防汛抢险这场硬仗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7-29
河北遵化27-29日将有一次较强降水 与前期叠加有极端性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7-27
预计北京东北部等局地有大暴雨 并伴有强对流天气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7-27
强对流天气傍晚开始影响北京 东部南部局地有暴雨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6-18
本周末多地暖意洋洋!北方升温进行时 南方阴雨持续
中国天气网 2025-03-06
梅雨持续发力 未来三天皖赣等地需警惕次生灾害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06-24
梅雨持续发力 未来三天皖赣等地需警惕次生灾害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06-24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