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由北京出版社、远山工作室主办的《张远山作品集》首发式在上海举行。这套作品集的独特价值在于从文学创作到“新道家”研究,从庄子工程到上古图像学解密,作者张远山构建了一个贯通古今的“伏老庄”三学体系。
张远山是当代作家、学者,现任中国美术学院客座教授。1963年出生于上海,1984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1995年成为职业作家。那一年,他为自己制定了“三十年写作计划”,至今发表文章上千篇、论文上百篇,出版了二十多部著作。他的研究以先秦易学、老子、庄子、战国史、上古文化史为中心。
北京出版社于2025年7月出版的这套《张远山作品集》(全21卷),全面整理、系统编订了其三十年有关文学、道家哲学、上古文化史等方面的22种代表作。这套作品集,总页数8500页,总字数770万字,按照张远山“写作三十年”的三个阶段精心编排,每一部分七卷,对应作者学术生涯的三个重要时期,完整呈现了“伏老庄”——伏羲学、新老学、新庄学“新道家”三学体系。
第一部分“文学七卷”,收录了张远山第一个写作十年(1995-2005)的文学创作成果。这一时期,他以多元的文学形式——包括长篇小说、动物小品、人文素描、诗歌、文学评论等——表达哲学思考,用他自己的话说,是“裹着文学糖衣的哲学药丸”。这部分作品展现了作者作为作家的才华,从寓言式小说《通天塔》到思想随笔集《数风流人物》《美丽新世界》,从诗集《独自打坐》、小品集《路灯错觉》、哲学沉思录《人与墙》到先秦诸子导论《寓言的密码》,张远山用文学的方式打开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新视角。
第二部分“庄学七卷”,集中呈现了张远山第二个写作十年(2005-2015)对庄子哲学的系统性研究。这部分作品构成了张远山创立的“新庄学”体系,包括逐字解读《庄子》内七篇的《庄子奥义》,梳理道家思想发展史的《庄子精义》,力图复原《庄子》原貌的《庄子复原本》,以及以庄子生平为主线、结合战国史料考据的《庄子传笺注本》。在他看来,“庄学可以辐射人类知识宇宙的任何角落”。
第三部分“伏老七卷”,是张远山第三个写作十年(2015-2025)的研究成果,代表了他对华夏文明源头的深入探索。这部分作品有解密战国史三大公案的《战国秘史》,系统研究上古陶器、玉器、青铜器图法的《伏羲之道》《玉器之道》《青铜之道》《良渚之道》,以及阐释老子哲学的《老子奥义》和《老子初始本演义》。其中《战国秘史》新收入了作者历经四十余年持续考订、理顺了十九个主要诸侯国纪年的《战国纪年厘正表》;《老子初始本演义》则是此前未曾出版的新作,为完善“新老学”体系而刚刚著成。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中印古典思想研习者闻中认为,张远山三十年作品集的全貌,就像思想世界的“富春山居图”。他认为,作品集中的“伏羲学”知识总图,以上古陶器、玉器、青铜器纹样为内容,建立知识学意义上的华夏图像学,贯通华夏八千年史,是道术重建、思想考古方面第一手的思想原料。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恩杰
编辑/贺梦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