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伦敦遇见中国空竹(说说我家乡的非遗)
人民日报 2025-07-26 17:27

4年前,我离开北京来伦敦留学。在满满的行李箱里,妈妈给我放进了一个空竹。

第一次听到空竹的声音,是在小学第一天放学回家的路上。那是条曲折的胡同,我左手牵着爷爷,右手牵着奶奶,兴高采烈地讲着学校的新鲜事儿。走着,说着,笑着,突然在胡同拐弯处,传来一阵声音,如风如哨,时大时小,由远及近。我挣脱爷爷、奶奶的手跑了过去,原来是一位老爷爷拉拽着长长的绳子,抖动着飞旋的小小车轮样的东西。老爷爷告诉我,这就是空竹,主要在北京和天津地区流行,南方也有,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年龄太小,我当时对这些概念和物理原理不感兴趣,只是很好奇,老爷爷能把一个东西抛出声音来,而且不落地,真厉害!

小学三年级时,学校里组织了各种各样的非遗兴趣班,我特意选了空竹。“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练起来可没那么简单。为了能拿小红花,我有时练得第二天胳膊都抬不起来。期末汇报演出时,奶奶却没来,生病的她没能看到我的表演。

后来,我带着空竹来到伦敦,将童年的快乐与不舍的亲情带在了身边。小区里,有来自中东、北美、南亚等不同地方的邻居,大家周末总是聚在小广场上,看着孩子们欢快地玩耍。3年前,他们发现,每个周末总会有位中国的“竹竹”哥哥教他们一起玩,除了空竹,我还教他们打快板。这些用竹子制作的玩具和乐器,让大家认识了中国的文化。

一天,我路过考文特花园街头,远远看到人群围得里三层外三层,一个红色的轮子时不时地跃出人群。难道是空竹?我迫不及待地跑过去,仿佛“他乡遇故知”。扒开人群,原来真的是空竹!而且,表演者还不是华侨华人,他的水平不输我的老师,带动了一浪高过一浪的喝彩声。看着周围那一张张意犹未尽的天真笑脸,我仿佛看到了多年前在北京小胡同里第一次邂逅空竹的自己。

(赵嘉铭 伦敦大学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生)

编辑/张丽

相关阅读
纸鸢飞 | 说说我家乡的非遗
人民日报 2025-04-06
《小小的勇气》开播,和赵露思一起见证另一种生活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3-28
点赞“宝藏”爷爷奶奶!他们用行动诠释热爱无关年龄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05-14
传统非遗对话高科技 张艺谋打造新秀《MGM 2049》
中国新闻网 2024-04-10
专栏|一碗拉面定乾坤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3-31
养老院老人们拍短视频上热搜 养老院院长:年龄最大的90岁 有抑郁老人参与后身体转好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0-05
朋友圈|每一次聚会,参加的摊主都会少一点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6-05
Qnews|“90后”女生免费为家乡老人拍写真:常被拒绝 还曾被误认成骗子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3-24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