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粤港澳纪录片盛典近日在深圳举办,盛典现场共颁发作品类、单项类、机构类等多个荣誉,其中作品类又分为:现实生活、人文历史、自然生态、科技创新、国际传播等五个题材类别,包括长片、短片、系列片、微纪录等多种播出形式;单项类则包括优秀导演、撰稿、摄影、剪辑、特效、音效等;机构类分为优秀播出平台、优秀制作机构。
本次活动由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中共深圳市委宣传部、深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广东电视艺术家协会主办。
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在特区建立45周年之际,已构建起完整的纪录片产业生态:一是政策支持,出台《深圳市推动数字创意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提供资金扶持;二是完善的服务体系;三是技术优势,依托城市科技实力,形成影视后期制作和设备制造产业链;四是成熟的市场平台,搭建了文博会和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中国国际新媒体短片节、中国(深圳)国际电视剧节目交易会等国家级平台,全国文化大数据交易中心上线“影视版权交易专区”,也包括粤港澳纪录片盛典。
据介绍,截至5月31日,组委会共收到113家(位)单位及个人报送的371部作品。经过初评,193部作品进入终评;6月15日终评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推选委员会综合多方面因素,以无记名投票方式最终推选出94部优秀作品、好作品、入围作品及6个创作单项。因是首届活动,作品播出时段放宽至近五年,且按题材分类推选。94部优秀作品、好作品、入围作品包括:现实生活题材30部,记录湾区市井温度;人文历史题材34部,传承岭南文脉;自然生态题材11部,展现绿色画卷;科技创新题材8部,呈现前沿实践;国际传播题材11部,传递中国故事的全球回响。活动不仅展示优秀作品,更致力于搭建产业合作平台,推动纪录片在技术研发、人才培养、版权交易等领域的深度合作。
在主旨发言环节,四位业内专家的深度阐述,为2025年首届粤港澳纪录片盛典构建起多维度的思想图谱。中国视协纪录片学术委员会副会长、纪录片导演闫东以“大湾区三部曲”诠释影像桥梁的物理穿透力与精神凝聚力,提出用“第四维桥梁”对话世界;中国视协纪录片学术委员会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杨乘虎以“四大追问”直击叙事创新痛点,呼吁回归“人本”与“真实”的创作原点;凤凰卫视中文台副台长、总编室主任、电影台台长黄海波立足湾区实践,描摹“纪录片+文旅”的产业融合图景;澳门国际纪录片电影节艺术总监丁天则以纪录片电影节为样本,探讨粤港澳三地在推动纪录片“出圈”方面的合作潜力与创新路径。四重维度交织,为粤港澳大湾区通过纪实影像实现文化破圈、价值共振提供了从创作方法论到产业实践的全景方案。
“湾区故事·纪实创新”与“数智赋能·视听革新”两场重磅对话通过多元视角碰撞,探讨了大湾区纪录片创作的路径与特色。进一步深入探索纪实内容创作的边界突破与前沿视听技术应用的无限可能,持续为与会者提供思想碰撞与经验交流的平台,推动粤港澳纪录片在新起点上开启更为广阔的创新航程。
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公布,吹响了粤港澳跨区域协同发展的号角。首届粤港澳纪录片盛典落地深圳,将给大湾区纪录片创作提供一个全新的展示平台,有利于促进粤港澳地区纪录片行业的合作与发展,推动大湾区文化的融合与传承。未来,随着大湾区文化融合的深入,纪录片将继续以镜头为笔,记录时代变迁,传播中国声音,让湾区文化与中华文化在世界舞台绽放更耀眼的光彩。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肖扬
编辑/胡克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