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国家数据局举办数据要素综合试验区建设系列主题的首场新闻发布会。
会上,北京青年报记者提问,数据基础设施是落地数据基础制度、促进数据要素价值释放的重要载体。北京市在建设国家数据要素综合试验区的过程中,将如何布局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哪些进展?
北京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彭雪海表示,北京市以构建高速互联、高效调度、开放普惠、安全可靠的数据基础设施体系为目标,主要开展了如下工作:
一是统筹建设数据基础设施共性能力。以国家先行先试任务为契机,充分发挥我市长安链等技术优势,组织动员市场主体综合数场、可信数据空间、数据元件、区块链、隐私计算等技术方向,打造数据流通利用增值协作网络。目前已经建成全网智能检索、基于智能合约的自动分润和价值兑现、端到端数据交付控制、跨链跨域互联互通等6大核心能力,上架4500多个数据产品,在医疗健康、数字金融、消费信用等18个行业领域构建了近50个数据流通场景。强化与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协同联动,实现“网所联动”,持续接入各类可信数据空间、行业流通平台,完善升级流通交易体系。
二是鼓励市场主体建设运营可信数据空间及行业流通平台。我们充分发挥本市数据资源富集优势,充分调动平台企业和链主企业积极性,围绕共性体系、资源供给、生态完善等方面加强引导,全市涌现出新材料、消费、药品、空天、汽车、教育等一批可信数据空间,其中新材料应用产业链可信数据空间已经汇聚23万余牌号材料产品数据,空天可信数据空间深度整合太空、高精度卫星遥感等多源空天数据,在相应领域已经构建起全方位、多维度的数据生态体系。同时,我们围绕能源电力、自动驾驶、交通物流、金融服务等北京市优势领域,重点推动以智能算法为基础、数据资源高效交换和集成的行业数据流通平台建设。
三是加强技术引领和区域协同。我们成立数据核心技术攻关组,围绕数据“采存算管用”全栈技术,研究并发布《北京数据技术图谱(2025)》,征集22项数据领域关键技术应用场景。我们联合上海、成都、杭州、大连、深圳、郑州七城市共同签署了《推动国家数据基础设施试点建设合作协议》,推动在接口标准统一、主体身份互认、数据目录共享、设施多方互联等方面开展跨区域、跨行业的数据创新应用。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熊颖琪
编辑/樊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