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评论系列学术对谈活动“坊间对话第36期:重大主题电影创作的新景观与新经验”近日举行。多位专家学者就重大主题电影创作的新景观、新经验等话题展开对谈。本次活动由北京市文联主办,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北京电影家协会承办。
新面貌:离观众越来越近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常务副会长、研究员张卫认为,近年来重大主题电影呈现出“离观众越来越近”的新面貌。《1921》《长津湖》《志愿军》三部曲以及“我和我的”系列电影等作品,不但利用新兴数字技术手段,令视听表现焕然一新,而且将宏大叙事与个人情感相结合,故事峰回路转、情节跌宕起伏、人物性格鲜明,具有极强的审美吸引力。
在《当代电影》杂志社社长兼主编皇甫宜川看来,以普通人的视角切入历史事件,是近年来重大主题影片创作的一大突破。当前创作者更加关注表达历史背景下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体现个体奋斗折射出的时代精神,并且在英雄伟人形象塑造上更加丰富立体,让观众更有代入感更易共情,同时满足观众审美需求,利用多线性、非线性的叙事方式讲好故事。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副会长赵宁宇认为,当前重大主题影片创作是老中青少四代电影人共同努力的集体成果,是中国电影工业实力的集中展现,是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成果。
新答卷:历史为谁而书
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胡智锋表示,当前重大主题电影创作方向并非简单地“向上看”,而是要“向下看”。仅是理清历史事件脉络、熟读相关决议文件是远远不够的,而是要紧紧抓住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寻找发现能够代表人民的典型形象,挖掘出饱满立体的人性内涵,同观众达成共鸣,同时代同频共振。
皇甫宜川表示,当前创作者应关注生活、再读历史、写好人物,需俯下身子,看见立于重大历史转折点中的普通人,深挖无名英雄的贡献与价值,书写普通民众在社会进程中的个体奋斗与困惑,捕捉平凡背后的精彩。
张卫认为,中国重大主题电影呈现出平俗化、平民化、人性化、青年化、喜剧化的趋势。宏大的国家行为并非远在庙堂之高,其最终目标是惠及万民。当重大主题渗透到草根百姓的日常生活中,要求创作者展开历史的褶皱,以小人物的贡献凸显家国情怀,以青年人的视角呈现历史,以青年演员担纲主演吸引年轻观众,在共同价值表达与传播中寻找最大公约数。
新途径:学术同艺术互融
赵宁宇认为,重大主题电影创作中,学术研究日益重要,学术方法已成为推动电影创作前进的重要动力。电影制作需关注细节,重大历史事件中人物的衣食住行等细枝末节,不仅能够举重若轻地塑造人物性格,而且直观反映出社会背景。
胡智锋表示,为呈现最接近历史真相的真实故事,重大主题电影创作需不断地以学术研究方式挖掘“新史料”。为塑造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需考究每个历史角色的生活状态、情感历程、行为习惯,在举手投足间彰显人物特点,寻找历史群像的共性,剖析其深层次精神追求与价值追求。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肖扬
编辑/弓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