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采用信天游民歌体形式写下这首抒情长诗的贺敬之今年100周岁了。11月13日上午,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贺敬之创作85周年座谈会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
“我过生日就惶恐,因为过生日就得回顾,一回顾就觉得是欠账的。”在座谈会播放的视频里,这位百岁老人说。
从民间歌谣中汲取养分
座谈会上,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张宏森在讲话中称,贺敬之同志是成就卓越的诗人、剧作家和文艺理论家,是我国革命文艺和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杰出代表。他创作的《回延安》《南泥湾》《雷锋之歌》等众多脍炙人口的动人诗篇,坚持革命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文艺道路,以独特的艺术感召力,鼓舞了几代中国人的革命信念和爱国情怀。
贺敬之坚持从民间歌谣中汲取养分,把陕北民歌信天游和自由体新诗的表达形式相结合,创作出《南泥湾》《桂林山水歌》等音韵和谐、朗朗上口、具有民族风格的经典篇章。
贺敬之坚持融古今于一体,注重对中国古典诗词歌赋传统的借鉴和转化,创造性地把古今诗歌元素结合起来,创新性地把时代生活熔铸于深富传统底蕴的诗歌体式之中,写下“父老心中根千尺,春风到处说柳青”等佳句名篇,再次引领当代诗潮。
在创作歌剧《白毛女》时,贺敬之强调,这是“为人民写、请人民评判、有人民基础”的作品,以陕北流传的民间传说为素材,用感人至深的艺术形式,塑造出大春、喜儿等在党的领导下英勇抗争、翻身做主人的光辉形象。《白毛女》从中国的土地上生长出来,从人民的情感中迸发出来,经由一代革命文艺工作者的淬炼成为永远流传的经典。
情与诗都是从延安出发的
座谈会上,延安大学文学院教授梁向阳表示,他任教的延安大学与杨家岭革命旧址是一墙之隔。工作几十年来,他经常去杨家岭旧址走一走,看一看,因为那里就是新中国文艺的根与魂。“每去一次,都是觉得自己是与历史倾心对话,接受延安文艺的精神洗礼。诗人贺敬之就是从延安走出去的代表性文艺家,我虽然与贺老只见过一面,但我理解他的情与诗都是从延安出发的。”
在梁向阳看来,贺敬之用信天游的旋律吟唱出著名的抒情长诗《回延安》:“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这首采用民歌体形式创作的诗歌,成为我国当代文学史上艺术特色鲜明、思想深邃、激情澎湃的优秀诗篇,诗句中的“母亲延安”成为革命者对延安的深情礼赞;“回延安”成为革命者永远的延安情结。
“我过生日就惶恐”
座谈会上还播放了贺敬之的讲话视频。贺敬之说,“在延安的时候,我不过生日,有的同志一定要给我过。我过生日就惶恐,因为过生日就得回顾,一回顾就觉得是欠账的。我接受党和人民的哺育太多了,党和人民对我恩重如山。年纪越大,越觉得自己就这点长处,就是岁数大了!自己写过的这些东西,就是我对党和人民的一点贡献了。”
当天上午,《贺敬之诗歌精选》丛书主编鲁太光代表贺敬之,向中国现代文学馆捐赠了《贺敬之诗歌精选》。鲁太光在这本书的序言里写道,他不止一次感到自己诵读的,仿佛不是一位名扬海内外的老诗人的诗作,而是一位年轻歌手发出的青春歌唱。这种青春的气息一脉相承,彼此贯通,给人以极其鲜明的艺术印象和强烈的情感冲击。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恩杰
编辑/乔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