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刘恒:认真做事做认真的人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1-11 10:00

一座院,一群人,寒来暑往,生死浮沉。一出戏,绘出荒诞众生相,一张嘴,道尽世上酸苦辛。

2009年,著名作家、编剧刘恒写下了戏剧作品《窝头会馆》,通过一个个生动的角色,展现了普通人在巨大历史变迁中的挣扎与希望。

走进《窝头会馆》,仿佛走进了老北京的街巷。剧中的每一个人物,都像是从胡同里走出来的老街坊。他们的故事,在刘恒的笔下变得栩栩如生,既带有北京的味道,又深藏着人生的哲理。

剧本里的每一句台词,都充满了对生活的洞察和对命运的思考。无论是幽默的调侃,还是无奈的悲哀,观众都能从中感受到生活的厚重和戏剧的力量。这是一个关于生活、关于命运的故事,它既是对过去的回望,也是对人性的礼赞。

15年过去,《窝头会馆》在话剧舞台依旧长盛不衰,深受观众喜爱。2022年,“龙马社”将发生在“窝头会馆”里的故事搬上舞台,创造了“2年,4城,20场演出,场场售罄,座无虚席”的成绩。今年,龙马社版的《窝头会馆》载誉归来,于10月23日至27日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连演五天。

演出之际,《窝头会馆》也随之出版。10月23日,《窝头会馆》主创分享暨新书发布会举办,这场活动不仅是对经典话剧《窝头会馆》的致敬,更是一次对文学与戏剧的深刻探讨和延伸。刘恒说:“《窝头会馆》不仅仅是一部剧作,它是我对那个时代的一种记录和反思。我希望通过这些小人物的故事,让读者和观众感受到历史的温度和人性的复杂。”

如果没有舞台,剧本的文字就是死的

《窝头会馆》讲述的是北平解放前一年,一个名叫“窝头会馆”的小四合院里,几户挣扎在社会底层、形形色色的小人物,他们有的爱钱如命,有的嘴皮子刻薄,有的心眼小脾气大……在黎明到来前的至暗时刻,这些小人物嬉笑怒骂、说着辛辣的俏皮话,应对着荒谬艰辛、冷暖自知的生活。“窝头会馆”里收着老北京的各种声音,绘着一幅黎明前的荒诞众生相。刘恒用生动的笔触描绘出这些小人物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对话不仅是生活的真实反映,更是历史的缩影。

刘恒介绍说,创作《窝头会馆》的起因是张和平先生当时刚任北京人艺院长,适逢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人艺需要一部献礼作品。“我跟人艺关系非常好,一直想给人艺写戏,但没有机会。所以机缘巧合,有了这部《窝头会馆》。《窝头会馆》的发起人是张和平先生,所以15年过去了,我仍然要对他表示我最诚挚的谢意。”

张和平对《窝头会馆》的重视让刘恒感恩,话剧《窝头会馆》由林兆华导演,主演有何冰、宋丹丹、濮存昕、杨立新、徐帆等,可谓是当时北京人艺最好的演员阵容,刘恒说:“我一直非常喜欢林兆华导的戏,这次有机会跟他合作,我要把我的全部本事都拿出来。演员们高超的表演以及敬业精神,让这部剧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让我沾了很大的光。”

为了写《窝头会馆》,刘恒曾走访北京各大胡同寻找故事与灵感,最终将目光放置于“会馆”这一浓缩着历史与地域特点的独特空间,“我们在宣武区的胡同转来转去,转到一个会馆,进去后已经是一个杂居的状态,住着很多户人家,我们在里面转,非常有感觉。后来又从宣武图书馆借了将近100本关于会馆的书,了解了各种各样的故事。”

对于自己的第一部话剧剧本,刘恒笑说自己对这个话剧怀有特别大的期待,“囊括了好多内容,后来随着构思的一点点变化,一点点淘汰,一点点筛选,留下了现在的内容。坦率地说,《窝头会馆》只是最初构思的一小部分,是创作激情沉淀之后一个自然的产物。后来我看老舍先生创作《茶馆》的经历,他本来想写企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构思也非常庞大,最后的《茶馆》实际上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从一小部分生发出来就填满了。所以,你最初的创作想象,以及你灵感的激发,和最后作品出来的成果,可能会有非常大的距离。”

《窝头会馆》已成经典,刘恒感谢与这部话剧有关的所有参与者,“包括启动者、导演、演员,以及台前幕后所有的人,包括在台下喊好的观众,用文章赞美我们的人,甚至包括那些批评我们的人,我对他们都要表示感谢。因为我们的劳动成果引起了他们的注意,给他们带来了不同的收获。如果没有舞台,没有导演辛勤的工作,没有演员在舞台上充分地、完美地表演,我那个剧本的文字就是死的,仍然趴在纸上。有了他们辛勤的付出之后,那些文字才真正地活起来,才产生了更大的影响。”

张国立、刘恒、鲍坚(从左至右)

张国立感谢刘恒写出这么好的剧本

“龙马社”是由著名编剧邹静之、刘恒、万方共同发起,张国立担任艺术总监,创立于2008年的作家剧社,龙马社版的话剧《窝头会馆》由张国立执导,虽然这并非他首次担纲话剧导演,但他用“有幸”一词总结自己做导演的心态与感受。“何其幸运,一个时代,能有这样一位优秀的编剧,把他的所思所想所表达凝练成一部戏剧作品,记录、流传。我们非常珍惜这样的文本,希望我们的创作没有辜负刘恒兄写下的每一个字。”

张国立表示,刘恒是一位土生土长的北京人,老北京的风韵底色深深地刻在他心里,流淌在他的笔下。“读这个剧本的时候,就深深觉得他充满了智慧。这种智慧,不仅体现在每一个人物的语言当中,更是在他们各自不同的命运和经历里。他们所说的每一句话,都交织成了那个时代一个底层人的心理状态和欲望。这欲望汇成了一股力量,在一个旧世界崩溃、新世界来临时迸发。这是一部非常厚重、非常有分量的作品。伟大的艺术是可以穿越时空的,要感谢刘恒老师写出这么好的一个剧本,我才有可能今天做这部话剧的导演。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我是如此热爱戏剧。热爱戏剧是快乐的,与刘恒老师这样优秀的作家合作,是一次修行,与一群热爱戏剧艺术的创作团队合作,更是一种幸福。”

作为从演员转型的导演,张国立说自己不会用宏大的叙事去讲解剧本,更倾向于从规定情境中的人物关系入手,“找到角色当下的想法,就是任务;找到角色时用什么方法去完成他的任务,就是动作;找到可以改变人物关系的事件,事件又重组了新的任务、动作,形成了新的人物关系。事件推动了变化,变化让戏剧行进。”

张国立认为,《窝头会馆》剧作中人物身上具有一种“底层的幽默感”,而这也正是角色“活下去的一种动力”,这次排戏的过程非常享受,因为大家都喜爱这个剧本,都认真细致地琢磨舞台艺术,“排演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很多挑战,但更多的是乐趣。演员们都非常投入,他们不仅在舞台上呈现了角色,还在生活中找到了角色的影子。这种全身心的投入使得每一个细节都更加真实动人。我们在排戏的时候一直讲,除了演好剧情之外,我们要理解这个戏的文学性,不是你说完台词就完了,它的文学性太好了,演员都从剧本中获益匪浅。而且演员们都很生动,他们的感受都是从内心里发出来的,没有那么多的杂念,能看出他们对这部戏的热爱,他们的努力也让舞台人物都鲜活起来。每一次在演出前复排,每一场的演出,我都能看到他们对戏、对角色的交流还在继续深入,这部戏的生命力还在向下扎根,向上生长。这是戏剧独有的、非常美妙的过程。”

于谦觉得越演越深,越研究越有得研究

于谦在《窝头会馆》中饰古月宗,“在这么一个大戏当中能演一个角色,也是我的荣幸。古爷是一个特别聪明的人,他洞察一切事物,但是他又游戏于当中,这个人物的年代是承上启下的,当时社会层面上的很多东西,他也能点出来,所以,我觉得特别有难度,但是在进入人物的刻画以后,也是特别过瘾。”

虽然演话剧心情挺忐忑,但是于谦说自己比较喜欢玩,“我特别希望能够从话剧当中体验一些艺术的东西,来丰富到相声里面,也同时希望从相声所获得的东西融入到别的当中,能够起到一个融合作用,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所以才参加了《窝头会馆》。”

于谦坦承在演《窝头会馆》前,自己也拍了不少戏,研究了不少剧本,《窝头会馆》与之不同的是,会让于谦觉得越演越深,越研究越有得研究,越发掘越有得发掘,“写得太深奥了。每字、每句都要斟酌,都要发现,都要挖掘,每一轮演出当中可能更有新的体会。前几天我们演员还在说,我经历过一个什么事情,今天再演,就觉得这个角色又能发掘点一些之前没演到位的。”

在于谦看来,《窝头会馆》是一个非常好的文学作品。“文本用精妙的台词展现了一段浓缩的历史,用诙谐的调侃描写了百姓的艰辛,用朴实的对白表达了底层人生存的智慧,用一件件小事勾勒出一个灰暗的时代背景,堆砌起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作者用超强的文字功力给予了表演者强大的支撑。让演员深陷其中,让观众欲罢不能,造就了剧场里的理想状态,一部经典也就此诞生。然而,经典不应该止于膜拜,更应该用于学习。表演如是,剧本亦如是。话剧是导演对剧本的解析,表演是演员对人物的二度创作,而剧本才是一台大戏的基础。”

剧组其他演员也分享了他们对《窝头会馆》及自己所饰演角色的感悟。演员们表示,每个角色背后都有独特的故事和情感,在排演过程中,他们深刻感受到这些小人物在历史大背景下的挣扎与坚韧,仿佛重现了那个时代的生活。扮演田翠兰的于明加说:“《窝头会馆》不是一般的剧本,你会看到世间百态,人生状态。”她表示,这部作品对她个人的艺术提升有很大帮助。“能够参与这样一部经典作品,对我来说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

对于龙马社版话剧《窝头会馆》的这些演员,刘恒也非常欣赏,“职业话剧演员如果一年不演,第二年再演一轮的时候要经过多次彩排,多次彩排上台之后还难免‘吃螺丝’,这既有记忆力的问题,也有舞台的适应性的问题。但是这帮相声演员多年不演,猛地捡起来,有的时候就排一次,而且可能直接商演下来就演这个戏,依旧行云流水,我觉得他们舞台的能力太强了,他们就是为舞台而生的。”

所有的文字都是珍贵的,哪怕是一张便条

对于《窝头会馆》剧本被称赞,刘恒表示,在文学界是有鄙视链的,“大家通常觉得写长篇小说是最正宗的,还有人认为诗歌是最正宗的。总而言之,剧作,尤其是类似于电影剧本这种技术性的剧作,排在写作的最后面。但是在我一个创作者来看,所有的文字都是珍贵的,所有从创作者笔下诞生的每一个文字,都是他生命的钻石。包括他写的信,写的情书,写的日记,哪怕写的一张便条,都是有意义的,所以我们丝毫不应该贬低我们的写作。”

刘恒还提到了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即世界”,“他的这个哲学观点受到了几乎所有学者的认可。如果没有语言的话,我们的世界是无法描述的。我们的理念,我们的感受也是无法传达的。如果我们对语言的理解是肤浅的,所有传递的信息都会产生错误的理解,只有那些对语言的内涵、语言的功能,有充分掌控力的人,才能感受到语言里的真谛,才能准确地掌握信息,准确地表达信息。我觉得对创作者是这样,对生活里任何人是这样,对我们随便在单位里两个人的交谈也是这样,要永远保持对语言的敏感。而舞台艺术就是语言的艺术,我们就是在通过他人对语言的运用,来琢磨我们自己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不光涉及到艺术,也涉及到我们的人生,涉及到我们生命本身,语言的重要性就在这个地方。”

成功就是给那些认认真真的人准备的

作家出版社鲍坚社长表示,《窝头会馆》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的作品,它不仅反映了历史,更触及了人性。“我们希望通过这本书,让更多人感受到文学的力量。《窝头会馆》的出版不仅是对经典的延续,更是为了让更多读者能够通过文字的形式,重新走进刘恒笔下的世界,感受小人物的命运变迁。”

刘恒感谢作家出版社出版《窝头会馆》,但他也谦虚地表示自己觉得这本书对时代的影响可能是微乎其微,“像物质世界里的一个细菌一样,它起到的作用是非常微小的。有很多朋友说希望书大卖,但是我不抱太大的希望,即便是卖出的话,我相信读它的人也不会很多。”

刘恒认为当下的大多数人在短视频里,捕捉信息的欲望,比看一本书的欲望要强烈得多,“所以我不指望有更多的人能够看到这本书,但是我相信会有一些知音,这些知音可能数量很小,但是他们的心灵会跟我的心灵产生碰撞和融合。只要我的一些苦心所酿造的东西能够传递出去,被体味到,我觉得就很知足了。至于能卖多少本,我毫不在意。”

而对于“知音”,刘恒则提出了建议,他希望喜欢《窝头会馆》的朋友可以看完剧本的文字后,跟舞台上的表演做一个对比,“你能感受到导演和所有的演员,以及台前幕后的人付出的巨大努力。张国立是演艺圈里出了名的追求完美的人,他对自己非常苛刻,我觉得他有强迫症,他要弄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我看他第一次读剧本的时候,他把导演笔记放在桌子上,我拿过来一看惊着我了,太仔细了,太认真了。再看看这些演员,之所以能成功,不就是认真做事才能成功吗?成功就是给那些认认真真的人准备的,所以,我希望大家看戏之后,从他们的身上能看到自己做人的某种准则,大家认真做事,做一个认真的人。”

供图/晓艺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嘉
编辑/王静

相关阅读
《窝头会馆》主创分享暨新书发布会举办 刘恒:语言即世界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0-26
人物|刘恒:必须怀有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情怀 文学就是我们的工具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6-03
人艺团队专业辅导 10部高校学生主创戏剧登上人艺舞台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25
8国11位演员在深圳全中文出演话剧《肖申克的救赎》
中国新闻网 2024-01-05
“剧作主角究竟是刘烨还是小说?”央华版话剧《悲惨世界》的主创们聊了一下午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2-16
《钟馗嫁妹》卯上了 杨立新:排话剧是一个智慧投入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8-06
刘烨:想塑造一个让中国观众接受的冉·阿让
封面新闻 2023-07-30
文学 | 刘恒:写作是苦行之路,请保持奋斗精神
收获 2023-03-02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