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金融 | 探访北京新质生产力·走出实验室 大巴车“氢”装上阵
北京商报 2024-08-05 15:54

当下,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已不再是可有可无的选项,作为清洁高效的可再生能源,氢能正迎来发展的“风口”,为全球能源结构转型和环境保护带来深远的改变。电视剧《大江大河》中,在面对国有企业改革的重重困难时,企业家宋运辉明白了一件事,“资金永远跟不上一个成长型企业扩张的步伐”,这与氢能企业当前的处境有着异曲同工之处。面对高昂的研发成本和基础设施建设需求,氢能企业常常陷入融资困境之中。在这个关键时刻,银行融资伸出“援手”,通过提供定制化的信贷产品、风险投资以及多样化金融服务,为诸如氢能等新质生产力企业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给企业打好“标签”

正值盛夏,阳光透过云层洒向大地,在新研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研氢能”)办公大楼门口,一辆外表光滑、线条流畅的大巴车静静地停靠在一旁,这辆大巴车与众不同,它不依赖于燃油,而是以氢能源为动力,排放的只有纯净的水蒸气。

随着车门缓缓打开,座椅舒适,内饰简洁而现代,没有记忆中燃油的味道,取而代之的是清新的空气。大巴车平稳启动,几乎无声地运行,不再有燃油引擎的轰鸣声。司机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手”,他笑着介绍:“这辆车的心脏是一套先进的氢燃料电池系统,将氢气和氧气结合产生电力,驱动车辆前进,加满一次氢气可以轻松行驶400公里以上,而且加氢的时间只需要10分钟,比电动汽车充电要快得多。”

作为成立七年的新能源企业,新研氢能致力于氢能燃料电池电堆、系统和测试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以及元器件,打造出氢能产业链条雏形,这背后除了自身实力外,离不开金融活水的协助。

在了解到新研氢能收入增长快、研发支出较大,企业存在大额资金需求后,工商银行北京自贸试验区支行第一时间进行内部评审,并设计了以伙伴e贷为基础、分批发放贷款的方案,在三天的时间内,为企业发放了第1笔纯信用的贷款300万元。这笔贷款是新研氢能在国有银行中获得的今年首笔纯信用贷款,采用线上方式,贷款成本低、效率高,在解决企业紧急需求的同时,为企业进一步获得其他银行融资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效应。

金融与实体,犹如鱼与水,相互依存,密不可分。众所周知,新质生产力企业主要资产往往是知识产权、专利技术,而科研成果的商业化存在不确定性,导致这类企业在传统融资体系中难以有效评估和变现。

但当一家企业被银行贴上“优质客户”“成长之星”“创新先锋”等标签时,就是企业与银行之间建立深厚合作关系的开始。工商银行北京市分行科技金融中心负责人田海鹏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一个企业展现出强大的科技属性,并被赋予诸如“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等科技标签时,这家企业将被视为具备科技属性。

“此时金融机构可以采用一套专门针对科技产业的金融服务方案,这包括但不限于知识产权融资、风险投资、科技类信贷等,以此支持企业的成长和创新。这种分类方法有助于确保金融服务与企业实际需求的匹配度,同时也促进了科技产业的健康发展。”田海鹏称。

耐心和长期视角

一项创新产品,从实验室到市场的距离,常被产业界描述为“一公里”,但也往往是科创企业难以跨越的“死亡之谷”。这一点,对于重研发、轻资产的新研氢能而言,亦是感触颇深。

目前氢能发展以国家示范为主,前期企业垫资较大,满足国家补贴标准后,才能实现资金回笼。新研氢能财务总监党永岗介绍,“传统银行的融资条件,如要求企业盈利和现金流稳定,与科创型氢能源企业的实际经营矛盾,限制了融资可能性。为了促进氢能源实体企业的发展,我们期望银行能提供更长期、更便捷的信贷支持,弱化对负债率、利润、现金流等指标的要求,形成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

对于科创企业,传统的财务指标和估值方法已不再适用,这需要银行有更高的耐心和长期视角,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在赋能新质生产力企业上,多家银行也采取了更为创新和前瞻性的方法来进行风险管理和价值评估,比如对于生物技术企业,关注临床试验进展;对于软件企业,则看其SaaS(软件即服务)订阅模式下的客户获取成本和生命周期价值。

工商银行北京市分行也构建出多元化估值体系,融合商行、投行思维,发挥股债联动优势,推出“前沿通”产品,以信用方式,个性化解决前景可观但当前收入较弱企业的融资难题。

“随着数据资产正式纳入企业资产负债表,其价值得以量化,金融机构可以基于数据资产的评估价值给予融资。此外,对于已经经历多轮融资的科技企业,其股权也是一项有价值的轻资产,可以在一级市场上进行质押,以股权的市场估值为基础,为企业提供额外的融资途径”,田海鹏说道。

可见,价值评估逻辑的转变不仅解决了新质生产力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还引领了金融服务创新方向,为科技企业和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开辟了新的空间。

资金的支持,保障了技术从实验室到现实场景的落地。在过去的一年中,搭载新研氢能燃料电池系统的50辆大巴车在北京安全运营50万公里,在持续运行过程中,始终保持动力性能优良、无故障、低能耗、低噪音、行驶平顺等优势。

全链条赋能者

“资金是血液”,对任何新质生产力企业来说都是如此。

破晓乘风,万象更新,从融资支持到技术落地,现今,银行正经历着角色的深刻转变,从传统的金融中介跃升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全链条赋能者,这一转型要求银行不仅仅局限于为企业提供金融服务,而是要深度嵌入由政府、科研机构、创新平台和科研工作者构成的生态网络之中。

田海鹏表示,服务新质生产力,金融机构需要关注两方面:一是支持走在前沿的创新者,二是助力落后产业的转型升级,确保服务全面覆盖。

在他看来,银行的角色正在从单纯的企业服务者转变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全方位支持者。这意味着不仅要服务企业,还要融入政府、实验室、创新中心、联合体乃至科技人才和科学家的生态系统,形成GBC(政府、企业和个人)的综合服务体系。这要求银行深刻理解并积极响应国家的科技战略,预见未来5到10年的科技发展重点,为体系变革、科技人才培养和科技产业布局提供支持。

然而,这一转变并非易事。传统上,中国的融资结构以间接融资为主,即主要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借贷活动。然而,对于新质生产力而言,间接融资可能存在一些局限性,比如风险评估模型可能不适用于高成长但初期财务指标不佳的科技创新企业,也对银行风控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对此,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员王鹏评价,银行应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体系,从企业的财务状况、市场前景、技术创新能力等多个维度进行全面评估。同时,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对企业信用状况和经营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提高风险识别的准确性和时效性。探索利用区块链技术提高供应链金融等业务的透明度和可追溯性,降低信贷风险。

“监管部门认识到科技金融领域的高风险特性,为此针对小微型科技企业设置了3%的不良率上限,鼓励金融机构在可控范围内积极创新,为科技企业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对于科技金融未来的发展,田海鹏充满信心,他表示,“尽管科技金融面临较高风险,但其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不容忽视。通过合理的风险管理措施,金融机构能够在控制风险的同时,享受到科技和普惠金融带来的增长机遇,实现风险与收益的平衡。”

未来已来,在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征途上,银行不再仅仅是传统的资金提供者,而是化身为创新的催化剂,连接着科技的前沿与经济的脉搏。

编辑/范辉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