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项研究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因为这项研究说,减少食量40%可以最有效地延长寿命。
有些朋友对我说:少吃那么多,真的会很饿啊!到底要不要用少吃挨饿来换取长寿呢?
我说:您可能没有仔细阅读这个文章,或者是没有充分理解这项研究的意义。这样吧,我来帮大家解读一下,看了之后就明白啦。
关键理解1
这是一个动物研究,不是在人类中进行的研究。人类的寿命太长了,如果做膳食干预试验,要等几十年才能得到结果,实在太难了。所以,往往用寿命比较短的线虫、鼠类来进行研究。
但是,动物实验得到的结果,是不能直接用于人类的,只能从中得到一定程度的参考或者启示。
而且,这项研究所得到的结果有点复杂。少吃是延寿了,但并不是越瘦活得越长。
在这项研究中,把960只遗传背景不同的雌性小鼠随机分配到5个组当中:(1)传统的自由进食组;(2)其他时间自由吃但每周禁食1天组;(3)每周连续禁食2天组;(4)热量减少20%组;(5)热量减少40%组。
两个少吃的组,在每周五会一次投喂3天的食物,然后周六周日不投喂,周一再投喂。这样,小鼠们可能在周五会吃得比较满足,吃光食物后,周日可能就不得不饿着,其实也算是每周至少有一天的食量大幅度下降。从出生后6个月开始,一辈子都是这么吃。
研究者发现,每周禁食一天的情况下,大鼠们并没有少吃食物。也就是说,一天不吃的量在其他6天又补回来了。如果连续禁食两天,食物摄取量会减少约一成,算是「管住嘴」。
关键理解2
对实验大鼠来说,轻断食和限制热量,都可以帮助预防「中年发福」。从体重来说,自由进食的老鼠体重到20个月时升到顶峰,到30个月之后再下降。感觉有点像人类的体重变化规律:20岁的时候身材苗条,到四五十岁时中年发福,老年之后又慢慢变瘦。相比来说,每周禁食和减热量20%的大鼠,20个月时也达到体重峰值,但比自由禁食的老鼠明显瘦一些。禁食两天和减20%热量的效果差不多。这就有点像注意每顿吃七八分饱的人,人到中年时发胖不那么明显。减40%热量的组就有点惨,老鼠们的体重一直往下掉,开头掉得特别快,后面掉得比较慢,从来没出现什么峰值。可能这就像长期饥饿的人,一直变瘦,从来没胖过。
关键理解3
少吃的确是能延寿,但并不是越瘦的老鼠活得越长。从寿命来说,确实是限制热量的小鼠更长。热量减少40%的大鼠,和自由禁食的大鼠相比,寿命中位数延长了9个月,最高寿命延长了大约1年。禁食的老鼠寿命中位数也有2个月左右的增加,但每周连续禁食两天的效果似乎并不比禁食一天的好。
不过研究者们发现,大鼠们并不是身体越瘦活得越长。相反,那些少吃而不容易过瘦的大鼠才是活得最长的。也就是说,在食物不足的条件下,善于「节能」的老鼠会活得更长;反之,挨饿之后脂肪和肌肉消耗比较快的个体,就会死得比较早。
同时研究者们还发现,同样是少吃,但遗传不同的大鼠们的寿命范围差距很大,有些少吃了但并没有活得更长。遗传对寿命的影响很大。
在人类当中也有类似的情况。
「节能」型的人在贫困饥饿时代能活得更好,但在富裕饱食社会中就更容易患上肥胖和糖尿病。
毕竟人类在几十万年的进化过程中,绝大多数时间都是食物不足状态,仅仅几十年的食物充足,还很难改变那些「节约」基因。
关键理解4
少吃可能带来的应激能力和抗病能力下降,在这项实验当中没有表现出来。在这类动物少吃延寿的实验当中,一个关键问题,容易被大多数读者所忽视:动物实验的环境条件,和人类真实生活的环境条件,是完全不同的。
实验动物是在一个人类安排的安稳舒适的环境下生活的,没有气候的异常,没有温度过大波动,没有意外的灾难,没有病毒的骚扰。就算食物数量减少,到点就会有吃的,没有断食之虞。
然而,人类生活的环境,却并不是这样安稳的。不知何时,就要面对突然的降温,气候的异常,各种病毒轮番攻击,食物中还可能有危险的致病菌。甚至可能遇到各种自然灾难和人为灾难。
比如说,这几年来,由于新冠病毒的存在,很多国家和地区的预期寿命都有所下降,打断了寿命上升的趋势。就连世界著名长寿地区香港,人均寿命也明显降低,2023年有所恢复,但还没有回到疫情之前的水平。在这些应激情况下,那些日常食物偏少的个体,由于应激能力差、免疫能力低、身体没有营养储备,就会面临极大的危险。
此前就有研究发现,「最低限度营养」会大幅度降低动物的免疫能力。所谓最低限度营养,就是能让人和动物活下去,但比正常进食的量明显减少的状态。换成大白话说,就是在半饿状态勉强活着。这种状态下,是没有能力和细菌、病毒作斗争的,也是没法应对各种灾难逆境的。
这就好比我们过日子,有些人生活得颇有富裕,而且还有一些存款。他们不必遇事为钱斤斤计较,即便生活中遇到了各种麻烦,也能靠存款应付过去。另一些人则过得紧巴巴的,没有什么储备。稍微有点灾有点病,手头拿不出钱,就陷入困顿当中。
生活不易,压力山大。我们为什么要让自己的身体过得紧巴巴的,能量、蛋白质和各种微量营养素都没有足够的应急储备呢?
关键理解5
怎样才算是少吃?还要看运动量和生活消耗。大家都听说过这样的话:吃动要平衡。所谓「少吃」,不是一个绝对的数量,而要看摄入食物和身体消耗之间的差异。如果身体消耗很大,那么看似食量不少,实际上却是少吃节食了。
比如说,对马拉松运动员来说,每天训练的压力就很大,一天要跑几十公里,消耗的能量超过1000千卡。对他们来说,按普通人的食量吃饭,是远远不够的,长期来说必然造成身体的巨大损耗。反之,那些每天经常坐着躺着不动,又不需要勤奋工作的人,每天消耗的能量就少多了。
实验动物没有什么精神压力,不需要学习,不需要工作,不需要加班,不需要承受各种焦虑和沮丧的情绪。即便食物总量减少,它们也可以靠减少活动来节能,无需焦虑,反正食物是按点供应的。
而人类则要面临激烈的学习、工作竞争,还有人际关系的压力。在压力状态下,我们的心率会上升,血压会升高,肌肉会紧张,心脏、肝脏、肾脏等都需要更努力地工作,这就意味着会增加对营养素的消耗。
即便在佛家、道家的辟谷、少食实践当中,也需要配合打坐念经、闭关修行之类措施,尽量降低身心压力,减少身体的能量和营养消耗。
所以,在真实世界当中,从来没发现哪个长寿老人是靠故意少吃、制造饥饿来达成长寿的。长寿老人多半胃口好,消化强,但不会暴饮暴食,饮食数量和比例基本固定。
总之,在看到这些研究结果的时候,我们先不要急着机械套用,不要形成「少吃必然长寿」的简单结论。不妨评估一下,我们自己是不是真的吃多了,是不是真的需要减少食量。
毕竟我们生活在一个随处有病毒病菌侵染危险,身心压力巨大的环境当中,而且不知道自己是否那个能够忍饥挨饿活得长寿的基因类型。所以,如果你的体重在正常范围当中,那么少吃不是你的主要健康措施,增加运动改善体脂率可能更为重要。
编辑/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