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蒂夫
最近在考虑买车,在某书上搜了几个目标车型的相关评测,也仔细读了评论区里的讨论,有了一些初步认知之后又去了4S店试驾,然后我再次真切又深刻地体会到,社媒构建的认知和个人经验形成的认知之间差距有多大。
网上的讨论,赞同和认可的观点往往得不到太多关注,那些高赞的帖子和评论往往都是批评之声。因为客观中肯的正面观点确实显得不那么有力量,就像是一个人说话声音不大,就容易让人觉得他心虚一样。而那些更强烈的赞美又有故意吹捧的嫌疑,也让人难以信任。相比之下,那些批评和质疑的声音确实更容易被回应、点赞、引发更多讨论,而且观感上来说也让我觉得更有原创性和可信度。
比如说到车的动力,有的人就说2.0版完全够用,也有的人就说2.0版的动力弱得不行,很后悔没买3.0版。光是我这一句转述都很容易引起人的警醒了对吧?但是当我亲自试驾了之后发现,其实网友所描述的“弱得不行”在我自己的感觉上来说,就是给油的时候没有像跑车那样反馈感特别灵敏。可是我看的是中大型SUV,驾驶风格也不那么有攻击性,所以这对我来说是完全可以在接受范围之内的。
这种认知差异的源头在于,每个人的出发点都非常不同,每个人对事物的期待,自己的偏好和需求都不一样,过往经验也不同,所以一个东西在不同人眼中的评价就会非常不同。同理,我们在评价电影、游戏、运动员、或者婚恋观等事物的时候,网络上呈现出的差异也不过是人与人之间的不同而已。
但是社媒的本身是令人疲惫的,因为大脑看似兴奋,其实时刻都在接受大量信息,处于认知过载状态。这会导致我们更加没有换位思考能力,顾及不到不同观点背后的语境和经验差异。分歧会显得更不尊重,否定会引起更大的困惑,质疑会更容易带来警惕,于是现实世界里那些相对普通的问题,在网络上都被放大了。而一旦亲自走入世界又会发现那惊悚浓烈的描绘,根本匹配不上现实世界的差强人意和平平淡淡。
所以还是那个老生常谈的结论,不要活在线上,都亲自走入现实,用自己的体感去丈量世界。
编辑/韩世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