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创新探索“风渔融合” 海上“生绿电” 水下“鱼满舱”
南方日报 2024-09-27 08:04

从汕尾海岸码头出发,行船约一小时,便可到达后湖风电场海域,此时距离海岸已有11公里远。作业人员将一箱箱波纹龙虾从船上运出。迎着灿烂阳光,生龙活虎、摆动着触须的优质虾苗被装在吊笼中投放入海。这片广袤、看似平静的海平面下,“生机”涌动。

就在9月初,全球单体最大的抗台型风渔融合网箱平台——中广核“伏羲一号”风渔融合网箱平台(下称“伏羲一号”)完成了首批养殖鱼苗投放。建成投运后,预计年产优质海水鱼类约900吨,年产值达到5400万元。

过去提及深远海养殖,风高浪急往往让养殖企业和渔民望而生畏。而“伏羲一号”偏偏“向风而行”。平台不仅可以正面抗击17级超强台风,还要把风能利用起来,探索“海上风电+海洋牧场”的创新发展模式。

在全国海洋经济第一大省广东,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项目在沿海各地市落子频频,养殖规模也不断“刷新”。仅2023年至今,全省开工现代化海洋牧场项目83个,总投资超190亿元。这一融合了海洋一二三产业的创新模式,正为广东海洋强省建设、“百千万工程”深入实施注入蓝色新动能。

“精打细算”用好风电场闲置海域

刚刚过去的几场台风影响已经消散,深远海的海面归于平静。放眼望去,一排排白色风车高耸,海风吹拂下,巨大的扇叶徐徐转动。风车之间,一座蓝白相间的平台“稳坐”于蔚蓝海面,还有一部分构造沉入了海平面以下。这就是“伏羲一号”。

现场工作人员介绍,“伏羲一号”由网箱主体结构和上建平台两部分组成。大部分时候,海面上所能看到的部分只是“冰山一角”,平台沉入海中的网箱长70米、宽35米、水深约25.7米,养殖水体达到了6.3万立方米,刷新了此前广东的最高纪录。平台上则设置了卧室、厨房等,供平台的管理运营作业人员居住。

如此庞然大物想要在海上“站稳脚跟”并不容易,如何保证其稳如泰山?

工作人员给出答案:“伏羲一号”创新应用抗台风、防撞击、强防腐的巨型海洋牧场养殖网箱结构设计建造新技术,采用“6桩+斜撑+双上部组块”桩基桁架式结构,形成强大抗台风能力,可正面抗击17级超强台风,是全球抗台风能力最强的网箱平台。

投放在哪里使用,也有讲究。

“‘伏羲一号’所投放的后湖风电场海域,发展深远海养殖业的自然基础条件优越。”工作人员介绍,这片海域海水溶解氧全年稳定,没有夏季缺氧区,而且临近粤东沿岸上升流,具有低温、高盐、高磷等优势,是包括波纹龙虾在内的各类海产生长繁育的“天堂”。

然而,另一方面,把养殖平台投放在深远海,也意味着更大的风浪挑战。如果无法经受台风等极端天气的考验,很有可能血本无归。

因此,选择在风电场建设海洋牧场,对于汕尾、广东而言是全新且大胆的尝试。挑战虽大,如果“伏羲一号”能够取得成功,将为广东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探索出宝贵实践经验。

“伏羲一号”风渔融合项目科研主管刘固固介绍,风电场的设备和电缆等设施所占用的海域面积,一般不会超过整个风电场规划总面积的10%。这也就意味着,风电场有90%左右的海域面积闲置。

广东是海洋大省,拥有全国最长4000多公里的大陆海岸线、全国第二的41.9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饶是如此,要实现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广东在开发利用海域时也要“精打细算”。这也是全面建设海洋强省、打造海上新广东所带来的更高要求。

“中广核探索将风电场跟海洋牧场相结合,就是要更充分地利用海域。这不仅能帮助海水养殖业更好走向深远海,还能减少传统的养殖模式给近海生态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刘固固说。

“硬核”海工装备制造技术派上用场

“伏羲一号”是一座跨区域协作打造的平台——在江门新会完成建造后,“伏羲一号”才被拖曳到汕尾投入使用。

由于规模大、模式新,“伏羲一号”的建设并无先例可循。因此,在建设过程中,常常是“见招拆招”,遇到新问题,便灵活调整设计和施工方案,攻克了不少技术难题。

平台配备的智能渔业设备之一投料上喂系统,就是一项创新的成果。由于投放海域水较深,要在25米水深条件下实现饲料的精准分层投喂,难度很大。此前已有的常用投喂设备都不符合“伏羲一号”智能化养殖要求。

为此,汕尾市与中广核合作建设的红海湾实验室,联合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一研究所等多家单位,专门设计了一套水力气力一体化自动投喂系统,终于满足了使用需求。

事实上,建造这样一座“庞然大物”并不容易,好在广东有“硬核”的海工装备制造实力提供了关键支撑。

在江门,记者见到了负责平台建设的广州打捞局新会基地负责人。他介绍,自去年12月正式开工以来,“伏羲一号”风渔融合平台便面临着工期短、高空作业频繁、技术要求高、长时间雷雨天气等不利因素。“好在过去我们在海工装备制造等方面积累下了比较丰富的经验。尽管现代化海洋牧场是广东近几年才兴起的新业态,我们的经验、技术也能够派上用场。”

“‘伏羲一号’的建设不仅是技术层面的创新,也是探索‘风渔融合’型海洋牧场模式的一次尝试。”刘固固说。

在深远海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

“伏羲一号”还有另一项“特长”——相较于传统养殖平台在太阳能发电不足的情况下还需要依赖柴油发电机组,“伏羲一号”实现了100%绿色用能。平台上配置了50千瓦风电机组与18千瓦光伏阵列,可满足平台自身的日常用电需求,并实现纯绿色电力供应。

海上“生绿电”,水下“鱼满舱”。规模越来越大的深水网箱,为广东打开了“蓝色粮仓”。

九月初首批投放的吊笼共80个,每个吊笼内有六、七百只波纹龙虾苗,养殖周期为4个月。目前,首批投苗的波纹龙虾生长态势良好,预计将在10月投入下一批波纹龙虾苗。

“吊笼是垂直多层的。大约50个吊笼可铺满一层,如果在水下垂直挂满整个网箱,吊笼总数会达三、四百个。”刘固固说,“正式投产后,养殖运营方广东省海洋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还将分多批次投苗,预计第一年波纹龙虾产量可达100吨。”

记者了解到,在深远海养殖波纹龙虾属于全球领先尝试,深海虽然具备低温、高盐、高磷等优势,但同时也存在水流较大、海况较急等不利因素。

“伏羲一号”平台配备了智能渔业设备,工作人员在岸上的监控室,就可以集中控制系统进行统一管理和调控,开展精细化养殖管理。另一方面,在深远海养殖的模式下,波纹龙虾生活在更接近自然的环境中,肉质更加紧实,品质也更佳。

中广核(广东)新能源投资有限公司负责人潘天国表示,“伏羲一号”不仅集成了网箱养殖、光伏和风力发电等功能,还集成了新能源制氢、水下储能等实验装备,是目前全国最大的海上综合实验平台。

“接下来,红海湾实验室将利用‘伏羲一号’重点开展海上风电与海洋生态互作机制研究、渔业养殖可持续生态环境建设研究等系列科研项目,助力广东打造海洋新质生产力。”潘天国说。

向新者说

汕尾市委副秘书长、市“百千万工程”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宋巍:加快形成海洋新质生产力

汕尾作为粤东西北沿海地市,要用好海洋资源禀赋,发挥海洋资源优势,让海洋经济为汕尾经济回升向好、“百千万工程”深入实施增添动力。

去年以来,汕尾市以深化改革促进“百千万工程”,建立了现代化海洋牧场用海项目联合审批机制和“标准海”项目储备机制,选划出适合海洋牧场发展的海域,整片统一交由政府单位或市属国企先行完成整体海域使用论证、环评论证等前期工作,打造“拎包入住”产业载体平台,用海审批时间由一年缩减至一个月,实现“生海”变“熟海”,在粤东率先“拿海即开工”2个大型现代化海洋牧场项目,其中就包括“伏羲一号”。

“伏羲一号”是全球单体最大风渔融合网箱平台、全球抗台风能力最强网箱平台、全球首例风渔融合型深水网箱养殖与海洋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项目,创下了三个“全球第一”。高科技含金量的背后,是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融合发展、联合攻关的结果。接下来,红海湾实验室将利用“伏羲一号”平台重点开展一系列科研项目,因地制宜发展培育海洋新质生产力。

向海深耕正是汕尾实施“百千万工程”的重要特色。我们将依托“伏羲一号”平台,推进科研、育苗、装备、养殖、加工、冷链的全产业链发展,加快打造现代化海洋牧场高品质水产主产区,进一步擦亮“天下海鲜、汕尾领‘鲜’”的汕尾海产品招牌。

文/汪旭莹 黄叙浩

编辑/倪家宁

相关阅读
“恒燚1号”通过“摩羯”大考 平台整体完好 海洋牧场“巨无霸”在台风中成长完善
南方日报 2024-09-19
全球单体最大抗台型风渔融合网箱平台“伏羲一号”正式投运
南方日报 2024-09-05
广东阳江:从“看天吃饭”到“全年供应鱼苗” 科技范“海上良田”助力海鲜自由
南方日报 2024-07-29
南海首例抗台风型海洋牧场即将投运:汕尾“伏羲一号”风渔融合综合实验平台建造完工
南方日报 2024-07-11
“国能共享号”风渔融合浮式平台投产
科技日报 2024-07-09
超800斤蓝鳍金枪鱼亮相渔博会切鱼秀 展会达成意向交易额61亿元
南方都市报 2024-05-20
广东最大养殖平台“恒燚一号”落户湛江 “超级网箱”比11个篮球场大
南方日报 2024-04-09
珠海首个现代化海洋牧场产业园动工:伶仃牧场2号、伶仃牧场3号开建
南方日报 2024-03-21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