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徐勤:衡阳糄粑
作家联盟 2024-09-06 13:00

口徐勤

在衡阳花样繁多的美食中,我记忆特别深的有一种传统手工工艺制作的农家小吃——糄粑,也有人叫它神曲粑、酒典饼。糄粑是衡阳独有的特色小吃,外形像麻圆,鸡蛋般大小,圆圆扁扁,饼呈白色。烹饪后色泽金黄,再淋上蜂蜜或桂花糖浆,洒上点芝麻,如琥珀落玉盘,看一眼就让人垂涎欲滴。

入口香甜软滑,食欲顿开。在衡阳方言中,很多字的读音与普通话不一样,如“吃”念作“qia”,“提”念作“dia”。糄粑念作“biang”粑,发音如同陕西人称腰带面为“biangbiang”面。“biang”字是一个未录入字典、字库里也没有的字,陕西关中民间自创了一个“biang”字,有五六十道笔画,太难记,为此陕西人专门为这个“biang”字编了一首歌谣帮助记忆。衡阳人就简单了,索性将“糄”字念作“biang”。糄粑作为衡阳民间特产,据传有上千年的历史,尤以衡阳西乡一带制作的糄粑为上品。糄粑有着独特的制作工艺,当年我下放衡阳县农村,曾目睹了糄粑的制作过程。

每年立秋以后,村里许多人家就开始制作糄粑,空气中散发出一股酒曲香味。制作糄粑的主要原料取自当地水稻中的精品麻矮糯,以及优质大米。制作时先将米泡水约半个小时,过后捞出晾干并磨成粉状,加以适量糄药,将其搅拌均匀并揉成一个个圆形的小团。然后放在簸箕的稻草上,上面盖上罩子发酵,放置三天左右。发酵好的饼晒干,装入坛子里贮藏,可保存很久。制作糄粑的关键在于糄药,皆为当地所产天然绿色药材,诸如田皂角、腊页草、金银花等。在农村,糄药被视为“秘方”,一般不外传,各种做糄药的药方大同小异,配料及配比稍有差异。

村里多数人家不会配制糄药,需要时就购买,或讨要。糄粑因掺入了糄药,既能作主食,又有健脾益胃、消食化积之功效,因此衡阳民间常用糄粑治疗腹胀与腹泻。2021年12月30日,衡阳糄粑被列入湖南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央电视台录制的《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还专门介绍了衡阳特色小吃糄粑。一道地方小吃,能够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定有它丰富的文化内涵。糄粑在衡阳民间流传的故事甚多,其中尤以清代湘军水师与糄粑的故事流传盛广。

相传曾国藩在初建湘军时,与太平军交手屡战屡败,在退守长沙后,他总结了失败的原因,认为湘军要想获胜,非要拥有一支强大的水师不可。咸丰三年,湘军移驻衡州演武坪,开始在宽阔的湘江上训练水师。湘军水师每日在湘江上训练,操练过度,加上饮食失调,将士们经常出现腹泻的现象。尤其是北方来的将士,对南方水土不服,饮食不习惯,经常生病。此时,太平军已突破长江防线,攻克武昌,一路南下,情势万分危急。眼看将士们日渐消瘦,曾国藩心急如焚。此时,曾国藩手下将领彭玉麟想起家乡有一种民间特产糄粑,这种东西可以暖胃,促进消化,增进食欲,对将士们身体恢复有很大帮助。于是他向曾国藩献策,让水师们吃糄粑。

曾国藩采纳这一建议,没想到第一次吃了糄粑之后,大部分拉肚子的将士都奇迹般的好了。曾国藩下令让将士们每隔十天吃一次糄粑,一段时间后,将士们肠胃得到调理,食欲恢复,身体也好起来了,战斗力明显提高。在之后的作战中,湘军水师节节取胜,扭转了清廷与太平军作战中长期不利的局面,先后收复了武昌、九江、安庆等重要城市。同治三年,彭玉麟率领水师和曾国荃率领的吉字营配合,终于攻下天京(南京),为清廷立下“天下第一功”。而糄粑这种衡阳民间特色小吃也随着这段历史载入了史册。糄粑要成为餐桌上的美食,得掌握一套独特的烹制方法。

在衡阳民间,曾流传这样一个故事。1944年秋天,日本兵入侵衡阳时,曾到杉桥镇一带四处劫掠,在农户家抢夺了很多糄粑,准备拿来做干粮。可当日本兵拿出糄粑充饥时,却发现这小小白饼咬不动、咽不下,用火蒸煮也还是外熟内生,气得日本兵哇哇直叫。

从此,糄粑被衡阳人民冠以“抗日饼”的美名。话说回来,糄粑作为一种地方特色小吃,其食用方法外地人还真不知道。有一次,广州的一个同事问我:“衡阳的朋友送了一袋白饼给我,不知道是什么东西,也不知道怎么个吃法,扔在家里很久了。”我告诉他这个白饼叫糄粑,是衡阳独有的一种特色小吃,随后又详细地向他介绍了糄粑的烹制方法,也不知他后来做成功了没有。糄粑的烹饪方法离不开泡、煎、煮。我下放农村时,曾在房东家目睹了糄粑的烹制过程。第一步是泡。将糄粑用冷水泡20分钟至30分钟(冬天可适当延长浸泡时间),判断的标准是糄粑沉入水底,用手指捏没硬块,稍带弹性。第二步是煎。在锅内加入食用油,待油热后放入泡好的糄粑,小火煎至糄粑两面金黄。第三步是煮。将煎好的糄粑放入适量的水,煮至糄粑内里熟透。糄粑煮透后,可根据个人口味加入适量的白糖或食盐,再调整火候收汁。最后将煎好的糄粑盛出装盘,撒上炒熟的香芝麻点缀,一盘色、香、味、形俱佳的煸粑就烹制完成了。

离开故乡几十年了,我的味蕾中还留有糄粑的余香。每次回故里与故友相聚,他们都会邀请我上农家菜馆,为我点上一盘糄粑。咬一口香喷喷、甜丝丝的煸粑,都是满满的回忆,这舌尖上的味道,深深留在了我的记忆库里,常常勾起我对故乡的眷念。

作者简介:徐勤,中国铁路作家协会会员,主任记者、高级政工师。广州铁道报社原总编辑。从事新闻写作与文学创作多年,在各级媒体刊发新闻作品数千篇,发表报告文学、散文、小说、童话等文学作品数百篇。正式出版有长篇纪实文学《“我的老班长”小曾》,散文集《家住铁路边》,纪实散文《衡阳铁路往事》,通讯员新闻写作三部曲——《通讯员新闻采写漫谈》《通讯员新闻稿件评析》《通讯员新闻写作问答》以及新闻、文学作品集《南国铁魂》《走进新时速》等多部著作。

编辑/王静

相关阅读
古训|曾国藩:一勤天下无难事
南师国学堂 2022-09-22
散文|王沾云:兴义,在变与不变中显现魅力
河南阅读学会 2022-09-14
“东方膳食模式”到底好在哪儿?该怎么吃?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6-02
赏读 | 陈鹏飞:冬日里的光树
作家联盟 2022-02-11
历史|扶霞·邓洛普:有一种江南点心,口感像是吃了烟花爆竹
凤凰网读书 2021-09-05
民族联欢贺佳节 浙江景宁全民共庆畲族“三月三”
中国新闻网 2021-04-14
15楼财经 | “四个最严”行动典型案例发布:允许无证商户入网 饿了么遭顶格处罚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1-02-19
地理 | 中国最能吃辣的地方,究竟在哪?
锦绣人文地理 2020-12-13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