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知|家校社协同应该怎么做?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8-24 17:00

近日,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职业教育与成人研究所副所长张永撰写的《责任与共生:“生命 · 实践”教育学视野中的家校社协同》一书出版。该书属于“生命 · 实践”教育学研究丛书。这套丛书由叶澜名誉主编,李政涛、王枬主编,作者团队均为叶澜引领的全国高校首批黄大年式教师研究团队成员。

该丛书以对学派创始人思想的解读和诠释为理论基础和思想源泉,进一步建构“生命·实践”教育学的教育基本理论体系,最终为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作出“生命·实践”教育学式贡献。

《责任与共生:“生命 · 实践”教育学视野中的家校社协同》一书系统探究了“生命·实践”教育学视野中家校社协同所包含的五个论题:一是家校社协同的理据,聚焦“生命·实践”教育学有关教育责任承担的全社会视域和教育学立场;二是家校社协同的现状,聚焦江苏省常州“新基础教育”研究生态区的实然状态;三是家校社协同的样态,聚焦在家校社协同两个经典模型基础上的“新基础教育”生态区的拓展性探索;四是家校社协同的层次,聚焦教育责任相关者参与学校治理的深度与限度等一系列问题;五是家校社协同的策略,聚焦基于“生命·实践”教育学视野中家校社协同理论模型的三大策略,包括创生节点活动策略、完善学校治理策略和推进能力建设策略。

共生:全社会视域

教育责任共生体首先是一种共生体。这一共生体由各种教育责任相关者构成,既包括学校管理人员、教师、学生等专门教育机构内部的教育责任相关者,又包括作为教育重要支持力量的政府、社会团体、家长等专门教育机构外部的教育责任相关者。

叶澜指出:“‘社会教育力’是一个新概念,提出此概念,是想以此作为重建有关‘教育与社会’关系性质的着力点,进而阐明社会的教育责任研究,‘社会教育力’的现状,以进一步寻求其发展指向。”

社会教育力不同于“社会教育”的力,而是一个包括“社会教育”的力量,是外延更广、结构更复杂的概念。

责任:教育学立场

叶澜在《“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的教育信条》一文中指出:终身教育是衡量当代社会发展的教育尺度,它以促进人的多方面终身发展和人格完善,创造更富有意义的人生和更美好的世界为价值取向;以化入人生全程、化入社会各域的社会教育力为特征,体现在社会中“人人、时时、处处、事事”都内含着教育的价值额力量。

编辑/韩世容

相关阅读
十七部门联合印发《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
科技日报 2024-11-20
13家单位成东城首批劳动教育实践基地
北京东城官方发布 2024-11-17
家校社携手托起“梦想之翼”
光明日报 2024-11-05
要求家长到校值班家校共育不要走偏了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9-27
儿童如何在假期安全上网?首都家校社协同育人指导中心在线支招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8-07
北外附校加盟北京一零一中教育集团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16
家校社协同育人 大兴区成人学校亮“实招”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09
医校社联动 让生命教育更有成效
中国教育报 2024-04-24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