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拜读过汪曾祺先生的《故乡的食物》一文,其中提到过炒米这种食物,当时心有诧异,原来炒米并不是老家特有的,是大众化的食物,每家每户只要愿意,都可以亲自做炒米,它还有一个好处:食用起来很方便。
早上煮来两个荷包蛋,就着炒米放入碗中,用温水冲泡,便可食用,温水可以让炒米不会变得很软糯,保持酥脆感。直接用手抓起两三把炒米,份量就已足够,如果再加入几块嫩姜,品有辣味,更是一次美味省事的早餐。以前上学时,早上一旦赖床耽误了去学校,奶奶便会泡上一碗炒米,放点猪油,加几勺咸菜,让我快速填饱肚子再去学校,有时甚至用不上筷子,勺子,直接端起碗来,咕嘟咕嘟,水和炒米一块入肚,嘴巴一抹,算是解决了一顿。父亲农忙时,中午赶回来吃碗炒米,他是喜欢放一两勺糖的,然后又匆匆赶去地里。
家里已经有了煤气灶,电锅,用来烧菜做饭,但土灶仍在。父亲多次要拆除,奶奶不肯,说是以后总有用到它的地方,每次家中炒炒米都是用的土灶上的大铁锅,大概是因为铁锅大,翻炒起来方便。奶奶常用糯米作为炒米的原材料。在准备炒炒米的前几天,奶奶会将糯米蒸熟,晒干,然后备着来炒炒米。无论是蒸糯米还是炒炒米,我和妹妹都会要求在我们不上学的日子来蒸和炒。尤其是刚蒸出来的糯米,一年也不会有几次,炒米倒是能保存的久些。图个新鲜,图个嘴馋,即便没有饥饿感,我们俩也会手抓一把热乎乎的熟糯米吃起来,别提多起劲了。
浸泡后沥过水的生糯米装进半米高的木桶里,像蒸笼一般,再把木桶放在大铁锅上,开始蒸起糯米,趁着天好,便将熟糯米摊平晒干,直到失去水分变得坚硬才行,有时奶奶也会将团在一起的掰开,敲开,总之要一粒一粒的才行,这样炒米才不会变成疙瘩。以前奶奶在锅旁负责翻炒炒米,爷爷生火,分工明确,十分默契,奶奶说火别太旺,爷爷便会心领神会,掌握好那个度。爷爷走了之后,奶奶便包揽了全部工作,不让我们去帮忙生火,说怕我们性子急,火生的大,容易烧焦炒米。翻炒前,奶奶会放入一碗碟细软的沙子,等沙子有了热,便开始放入生糯米。炒炒米的工具是一种细竹捆扎在一起做成的筛子,用它来翻炒炒米,保证不会炒焦。筛子从一开始的竹青色变成竹黄,到现在的焦黑色,不知它翻炒过多少炒米,又见证了多少岁月。
现在家中一有炒米,奶奶便寄来给我。我嘱咐着家中留着点自己吃,奶奶回应道已经有剩余的了。有次回到家中看见罐子里的炒米小而瘪,大体也有些焦黄,原来寄给我的是奶奶筛选过的,粒粒饱满的炒米。我没有说什么,因为我知道即使说了,下次还会是一样的。想着,一旦他们老去,这样最平常的食物也只能是出现在记忆中了······
编辑/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