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青快评|互联网平台“未成年人模式”亟待标准化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8-10 15:40

未成年人模式(也称青少年模式)是防止未成年人网络沉迷、接触不良网络信息的“防火墙”。然而,一些未成年人可能接触到的App并未设置青少年模式;有的平台虽设置有青少年模式,但实际操作中,未成年人却能轻易绕过限制进行游戏、充值;还有部分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为获取经济利益,想方设法架空青少年模式。此外,一些App打开青少年模式后,画风过于低幼也为不少家长所诟病。(8月10日《法治日报》)

为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使其在互联网时代健康成长,2019年,有关部门就牵头在主要短视频平台和直播平台试点上线了“青少年防沉迷系统”,随后向其他网络平台推广。此举背后,一方面,是我国未成年网民快速增长,目前未成年网民规模已将近2亿,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97.2%;另一方面,由于网络内容没有分级管理,暴力、色情等少儿不宜的内容容易“毒害”未成年人。所以,有必要在全网推行规范化的“未成年人模式”。

目前,部分网络平台“未成年人模式”相对完善,但另一部分平台常被诟病,主要问题是要么至今未设置“未成年人模式”,要么推出的“未成年人模式”实为摆设,可轻易绕过或避开,这两种情况都给未成年人随意充值消费、浏览不健康内容提供了机会。有的“未成年人模式”把适宜未成年人的内容(如“小学英语”)抛弃,导致模式里的内容呈现低幼化,那么大一点的孩子就对这种模式没有兴趣。

也就是说,不少平台的“未成年人模式”呈现出一种混乱局面。究其原因,部分网络平台为了流量最大化并节省管理该模式的成本,故而未设置该模式或者设置的模式沦为摆设,折射出平台社会责任缺失。由于这种模式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加之是推荐实施而非强制实施,导致平台建设水平参差不齐,有关方面出台的相关文件以及《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至今未能真正落地。

包括专家在内的不少人,将希望寄托在《移动互联网未成年人模式建设指南》上。去年,该指南征求意见稿公布后,有不少亮点,其中最大亮点是,拟全面升级“青少年模式”为“未成年人模式”。要想彻底改变“未成年人模式”存在的乱象,让“未成年人模式”真正变成未成年网民的“保护伞”,还应尽快实现标准化。

鉴于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越来越大,所以,有必要为各大平台“未成年人模式”制定统一的强制性国家标准。既要明确涉及未成年人的所有平台推出“未成年人模式”,而且平台如何设计、管理该模式要有基本的、统一的标准。尽管各类平台定位不同、内容不同,但在保护未成年网民方面应该有一些基本的必须共同遵守的标准或规则。当然,也可以针对游戏类、视频类、小说类等内容,分类制定专门的国家标准。

根据《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第四十三条规定,网络服务提供者应当针对不同年龄阶段未成年人使用其服务的特点,坚持融合、友好、实用、有效的原则,设置未成年人模式。再根据第五十六条规定,违反第四十二条至第四十五条的,有相应罚则。这为强制推行“未成年人模式”提供了法律依据。希望有关方面尽快制定“未成年人模式”国家标准,并强制推行实施。

文/海凝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王涵

相关阅读
互联网未成年人模式新规发布,硬件、应用、平台三方联动如何落地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4-11-17
《移动互联网未成年人模式建设指南》答记者问
中国网信网 2024-11-15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移动互联网未成年人模式建设指南》
​网信中国 2024-11-15
中青报调查:部分互联网公司设置虚假未成年人模式,纠纷频发
中国青年报 2024-06-05
北青快评 | 给侵害未成年人网络犯罪“重拳”打击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2-25
依法治网,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成长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2-31
2022年我国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97.2%
新华社 2023-12-24
“青少年模式”全面升级为“未成年人模式” 破解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结构性难题
中国青年报 2023-09-21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