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岳
近些日子读到最喜欢的一本书,是美国知名大愤青克里斯托弗·希钦斯的作品《给青年叛逆者的信》。
他在书中最打动我的一句话,是当他提醒年轻的叛逆者,将反对和反抗作为自己一生宿命的选择会让自己生活得不太体面时,他说:这并不是你做或不做的事情,而看你是或不是这样的人。
很多时候我们会谈选择:职场的选择、生活的选择、产品方案的选择,我们会分析选择的利弊和结果概率,计算投入产出比,我们选A或选B,想的是如何得到最好的结果。但我们往往忽略了另一个权衡选择的维度,那就是我们通过这个选择所选择的自己。
选择的环境充满不确定性,选择的结果非我们所能左右,但在做出选择背后的我们,在行动的那一刻已经被清楚地定义了。
遇到糟糕的领导选择离开还是选择留下?遇到新的工作机会选择挑战风险还是保持稳定?遇到捷径与漏洞是利用还是放弃?遇到难以解决的困难是另辟蹊径还是沉着坚持?很大程度上这取决于我们自己想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当然,人性是复杂的,我们很难用几个概念或名词草率地、脸谱化地定义人性,我们也不能坐下来标榜自己。我们只有通过碰到边界时的所作所为来画出“自己”的轮廓,这个轮廓就是我们的自我。
既然自我是通过行为描绘的轮廓,那行为自然也应当从对自我的期待中衍生出来——不是你做或不做的事情,而看你是或不是这样的人。
所以希钦斯勉励年轻的叛逆者,不要害怕困难,不要在乎别人的眼光,坚持自己相信的事情,去表达和实践。这样做最终或许不能达成一劳永逸的成功,甚至毫无作用,但依然要这样做。
他在信中写道:
你问我,这样的人生到底致力于完成什么样的目标?看来你还没太明白我的意思;我相信(我也希望自己已经表达过了),这样的人生本身就是值得一过的。
读到这里我想起在博物馆看到一张军人的照片,注释写着:侵略者机群编队来犯,这个人驾驶最后一架能够起飞的战机升空迎敌,最终寡不敌众丧命云端。起飞之前他不知道肯定打不过吗?我想他当然知道,简直毫无悬念。
明知不可为而为,明知不可救而救,明知不可信而信,这些让我们肃然起敬的时刻,浓墨重彩地画出人性的轮廓,也不断地提醒我们——虽然起飞于事无补,还是要起飞。
希钦斯在书的最后写:愿你为前方的战斗保持火药干燥,也懂得分辨在什么时候去哪里寻找战斗。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