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青快评 | 以柯某孝案为镜鉴,规范慈善组织运行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6-11 16:45

6月11日,民政部官网发布关于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简称儿慈会)有关问题调查处理情况的通报。通报称,柯某孝从2022年11月起参与儿慈会9958儿童大病紧急救助项目(简称9958项目)廊坊救助站相关工作。2023年6月至8月,柯某孝私自以“儿慈会9958项目”的名义向患儿家长筹集资金,骗取患儿家长钱款近千万元。2023年9月,因涉嫌诈骗,柯某孝被采取强制措施,目前案件已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通报指出,儿慈会还存在未按规定的业务范围进行活动、未依法履行信息公开义务等违法情形。民政部已对儿慈会作出停止活动三个月的行政处罚,并将其列入社会组织严重违法失信名单,同时责令儿慈会按程序罢免相关负责人职务。儿慈会副秘书长、9958项目负责人王某涉嫌职务犯罪,已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柯某孝案犹如一面多棱镜,折射出慈善组织内部治理的诸多暗角。一个曾经的受助者,摇身一变成为施害者,利用慈善的名义,对同样身处困境的家庭伸出贪婪之手,这不仅是对慈善精神的践踏与玷污,更揭示出儿慈会内部管理的混乱与失范。从某种程度上讲,该案是儿慈会治理缺陷的一次集中爆发,情节严重、影响恶劣。

事实上,儿慈会形象危机事件并非首次发生。据报道,2020年,9958儿童紧急救助中心曾因“吴花燕事件”陷入舆论风波。事发后,民政部在责令改正通知书中指出,儿慈会为吴花燕募捐的行为,超出了募捐方案限定的救助范围,责令儿慈会妥善处理募捐款项并及时向社会公布。

信任一旦崩塌,重建则需十倍努力。面对柯某孝案及背后的问题,民政部的迅速反应与严厉处罚,虽是亡羊补牢,但亦是给所有慈善组织敲响了警钟。停止活动、纳入失信名单、罢免负责人、移送司法机关……这一系列举措彰显了国家对慈善领域违规违法行为零容忍的态度,也是规范慈善组织运行的题中应有之义。

处罚只是手段,根本在于防微杜渐,重塑慈善事业的公信力。新修改的慈善法及相关法规,必须成为慈善组织运行的坚固基石,而不仅仅停留在纸面上。一方面,强化监管,建立健全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管体系,确保每一笔善款的流向都能经得起审视;另一方面,透明运作,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慈善项目的全程透明,让每一环节都暴露在阳光之下。

更为重要的是,慈善组织要拿出知耻后勇、刮骨疗毒的勇气,进行深刻反省与自我革新。加强内部治理,优化项目管理流程,提升员工职业伦理与道德标准,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功课。同时,慈善组织应积极拥抱社会监督,主动邀请第三方评估,让公众的声音成为推动自身进步的动力。只有这样,才能重建公众对慈善组织的信任。

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每一个参与者的共同努力。政府部门、慈善组织、公众以及媒体,都是这一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以柯某孝案为镜鉴,显然不能止于谴责与惩罚,更要从中汲取教训,共同推动慈善事业走向更加规范、透明、高效的发展道路。

以案为鉴,警钟长鸣。其他慈善组织也应汲取沉痛教训,杜绝类似问题重现。

文/陈广江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王涵

相关阅读
严肃处理儿慈会问题,慈善事业不容“玷污”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6-12
Qnews|民政部通报儿慈会人员骗患儿家长近千万元:将儿慈会列入严重违法失信名单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6-11
民政部通报关于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有关问题调查处理情况
民政部 2024-06-11
民政部通报关于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有关问题调查处理情况
民政部网站 2024-06-11
慈善法修改背后:互助筹款平台乱象频出 慈善组织和个人求助监管应向何方?
成都商报 2023-12-25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