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盐碱地变身“米粮川”“菜篮子”
新华社 2024-06-04 10:35

眼下,河北省沧州市150多万亩旱碱麦颗粒饱满,麦浪随风起伏,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今年,咱种植旱碱麦有了‘攻略’。按照时间节点科学浇水施肥、防治病虫害,不仅能少走弯路,今年还有望继续增产。”沧县建丰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户孙世军说。

农户所说的“攻略”,是旱碱麦“六步法”,涵盖品种选择、重施基肥、缩行增密、重度镇压、春季追施水溶肥、一喷多防等高产栽培技术。沧州市农科院旱作节水研究团队成员肖宇介绍,目前,科研团队与多个合作社合作,建起试验田及旱碱麦标准化示范区,引导种植大户践行标准化种植技术。

沧州地处渤海之滨,土地盐碱化严重,当地曾流传着“旱了收蚂蚱、涝了收蛤蟆,不旱不涝收碱嘎巴”的俗语。如今,科技改变了这一切。

记者了解到,目前,沧州确定了旱碱麦绿色高产高效技术路径图及35项主推技术规程,组建了1108人的省市县乡村五级推广队伍。2023年,全市100.2万亩旱碱麦获得丰收、亩产达到245.4公斤,秋播旱碱麦达到154.7万亩、种植面积扩大了54%,目前丰收在望。

“根据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到2019年底全国盐碱地面积11485万亩,主要分布于西北、东北、华北和沿海地区。”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研究员刘小京介绍,随着现代农业技术的不断提升,盐碱地因其丰富的盐生植物资源、咸水资源和多样化的气候条件,在设施种养空间利用、高品质农产品生产等方面潜力巨大,已成为保障中国粮仓、端牢“中国饭碗”的重要后备力量。

河北省现有盐碱地580多万亩,其中盐碱耕地570多万亩。近年来,该省利用科技创新,在改土治水、品种选育、技术集成、全链条开发等方面积极推进,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这篇大文章。

在沧州渤海新区黄骅市试验田,今年头茬苜蓿干草在中度盐碱地的亩均产量为440公斤左右,比之前提高了45%,重度盐碱地也成功长出苜蓿;在张家口沽源县,耐盐碱经济作物适生改土与配套栽培技术得到突破,万亩藜麦平均亩产增长16.7%;冀东地区探索建立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推进以渔降盐、以渔治碱,项目区盐碱程度由中度改造为轻度。

越来越丰富的盐碱地适宜品种正在试验和开发,昔日“十年九不收”的盐碱地不仅成为“米粮川”,还逐步变身为“菜篮子”“果园子”。

在孟村回族自治县冀梨农民专业合作社,盐碱地上300亩的梨园枝叶繁茂,一颗颗小梨果挂满枝头。河北农业大学教授张玉星说:“我们从70多个梨果品种中筛选出4个耐盐碱品种,并采用先进的高枝嫁接法及适合盐碱地的水肥技术等,一系列科学种植措施让梨树在盐碱地扎下了根,预计合作社今年产值在500万元以上。”

在中国农科院农产品加工与营养健康研究院(沧州),记者看到研究人员正在开发的盐碱地新品,有旱碱麦鲜食面条、旱碱麦啤酒等。为了让盐碱地产品卖出好价钱,河北不断延伸盐碱地特色产业链条,仅沧州市,市级以上旱碱麦加工龙头企业发展到13家,盐碱地农产品全产业链产值达到135亿元。

在黄骅市后仙庄村面花工坊,刚出锅的面花麦香浓郁、热气腾腾。“现在村里变化可大了,村里4300多亩盐碱耕地进行了高标准农田改造,今年有望再次增产。”后仙庄村党支部副书记刘玉锁说:“村里还建了面花加工企业,旺季时一天产量可达2000多个,可以卖到8块钱一斤,直接带动村民增收。村里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了。”

文/巩志宏 齐雷杰

编辑/倪家宁

相关阅读
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大文章
求是网 2023-12-06
盐碱地治理一线观察:盐碱地如何变成新粮仓?
新华社 2023-10-30
盐碱地治理:一场彰显科技力量的战斗
科技日报 2023-09-07
关于盐碱地治理的一场“擂台赛”
新华社 2023-08-28
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大文章
光明日报 2023-08-02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