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2024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24万人 大学生求职实习 真的要从大一开始?
解放日报 2024-05-31 07:41

转眼又到毕业季。我国2024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179万人,同比增加21万人。在上海,这一数字预计达24万人,同比去年也呈增长之势。

对于大学生来说,求职实习从大四或研三才开始吗?

近日,从应届、非应届本专科学生,到学科规划、就业指导专家,记者采访了十多位不同对象,观察后得出的结论是:高等院校既不能“佛系”“躺平”,也不能成为职业训练所。作为办学主体,学校应当按需匹配专业、提升教育质量;而作为大学生,也应该较早规划好自己的发展路径,才能避免毕业之年忙乱无头绪。

以学为主厚积薄发

“面对可以‘保研’的机会,我选择了放弃。”郭若琛是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2024届双学位本科生,已收到字节跳动、阿里巴巴、蚂蚁金服、美团等多家公司的录用通知,最终选择了与蚂蚁金服签约。

作为今年举办的首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上海赛区就业赛道总决赛的金奖得主,郭若琛将求职方向定位于计算机后端开发岗。在她看来,在数字化转型如火如荼的时代,计算机和金融结合是发展的必然,也将带来深远变革。为对应这个交叉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她在本科期间主修了计算机和金融两个专业,注重培养自己的数理思维,逐渐对金融计算领域的后端开发岗位产生了浓厚兴趣,追逐并实现了自己的金融科技梦。

事实上,招生、培养、就业是联动的一条龙,也是教育的全链条。高校作为人才的供给侧,应当对接国家和地方需求,做到供需匹配,精准育人。

对于今春出台的《上海市强化重点领域人才精准供给动态调整高等学校招生结构规模实施方案》,市教委高教处、科研处负责人的解读是:在我国十多个学科门类中,“理、工、农、医”的招生比重,本科层面超过50%,研究生层面超过60%,而上海的这一比例低于全国。为此,上海扩大了理工农医学科专业的招生规模,从2023年到2026年,理工农医学科的硕士研究生招生占比提高5个百分点左右,本科生招生占比提高10个百分点左右。并同步提升电子与信息、交通运输、装备制造、土木建筑、医药卫生等高职专科专业大类的招生规模,这3年内相关专业大类在校生占比也提高10个百分点左右。

关于供需对接,中智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的专家建议,主管部门和相关高校要关注企业紧缺岗位,高校应结合市场需求,积极优化调整学科和专业设置,加快相关领域的人才培养;政府应编制紧缺人才目录,为高校人才培养、企业招聘和大学生就业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指导,同时出台更多高校毕业生就业扶持政策。

与郭若琛同样来自华东理工大学的孙靖博,是该校化工学院化学工程与工艺(管理双学位)的应届毕业生。尽管是在考研未果之后才转向求职就业,但凭借跨两个专业的学习背景,孙靖博用了不到半个月就收到了中化学华谊工程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的录用通知书。这是由中国化学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和上海华谊(集团)公司央地合作、注册于上海的合资公司,正与他的两个学位“适销对路”,“我签约的是技术管理管培生岗位。”

不论将来考不考研,大学生在读期间应以学为主,“厚积”才能“薄发”,在就业市场上实现自我价值。“现实中,部分学生为了‘刷简历’,从大一就开始实习,有的为此脱课,贻误了学业。”在国务院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就业专家、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教授贾利军看来,这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他建议高校要注意引导学生合理安排实习实训,帮助学生系统地接受生涯教育,找准职业发展定位。

按学科专业规划目标

“毕业后无论是直接就业还是读研深造,我们人生的最终指向都是一条职业的路径。”贾利军表示,就这个角度而言,应尽早开展职业生涯规划。

值得注意的是,在专家看来,规划并不是提前“卷”。“就业规划和职业规划是两码事。”智联招聘华东区域总经理兼上海分公司总经理杨娟告诉记者,如果只是单纯谈就业,学生可以到大三再进行实习等;但从职业的角度来说,学生大二时就需要考虑自己的未来发展道路,包括直接就业、自主创业、考研深造、出国留学,等等。

“Good morning,bonjour,ЗдравствуйTe,大家好。”5月在沪进行的首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总决赛中,最终拿下金奖的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硕士生石心然,使用中、英、法、俄四门联合国官方工作语言作为自己的开场白。她的职业规划是成为联合国及下属机构的新闻与传播协理,向全球传递中国声音。

本科在读期间,石心然先后学习了法语和俄语,并远赴英国爱丁堡大学和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做交换生,还修读了新闻学第二专业。在2023复旦大学“荣昶学者”全球治理夏令营中,她前往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罗马办公室学习,还参观了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世界粮食计划署。“当时一个比较深的印象是,工作人员中中国面孔不多,希望未来越来越多。”

在联合国难民署驻华代表处实习的半年里,她独立运营4个社交平台。同期,她也收获了由联合国难民署驻华代表亲自签发的推荐信,信中写道,相信她未来可以胜任任何工作。当下,她正在准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实习笔试,准备开启下一段征程。

与石心然同期参赛的贾渭东,则是传统意义上的理工男。他来自西部以传统制造业为主的城市,后考入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这位大二学生在家乡和首都努力“充电”学习专业知识,进行实习探索,获得了多项奖学金和软件著作权。

“我的企业导师推荐我进入京东方设备工程师岗位学习,我参与了X-射线胸透屏幕项目,实习提升了我在传感器方面的技术能力。”贾渭东说。在校期间,他带领机器人团队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中获得北京高职近三年唯一的金奖,还在全国大学生机器人科技创新交流营暨机器人大赛中获得特等奖。

眼下,贾渭东正在备考工业互联网等领域的职业资格证书。“大学毕业后,我愿意去一线工作,哪怕十年、二十年,我的目标是向大国工匠看齐。”

中智咨询的专家认为,“大学生求职实习从大几开始”并无定论,要根据学科专业来看。“基础学科和学术导向型的专业如数学、物理、哲学、历史等,这些专业的学生更多做的是学术生涯规划;偏应用实践类的学科专业如计算机、工程、财务、市场营销等,这些专业的学生需要通过实践来更好地掌握专业技能和知识,因此提前规划和实习非常必要。”

避免同质化内卷

在就业指导中,宝山区就业促进中心首席职业指导师李弘注意到,目前高校应届毕业生在求职时比较典型的问题是职业准备不充分、职业成熟度不足。

“比如,对自我的认知模糊,不清楚自己擅长什么,对什么感兴趣;外部职业探索也不足,没有校内实践和校外实习等探索和体验,导致生涯决策过程信息不足;此外还有决策能力不足,或者求职技巧和经验较少。”她建议,大学生可以从大一开始逐步探索生涯规划。

最近这段时间,上海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三学生曾君君在大学的附属中学实习。在此之前,从去年10月一直到今年3月,曾君君向30多所学校投递了简历,收到了3所学校的录取通知,参加了3个区的入编考试。最后,曾君君选择了上理工附中,做高中思政老师。

当老师是她的梦想。她本科就读于江苏省一所师范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大三时考出了教师资格证。“大四第一学期,我在当地一所初中实习了三个月,教初一的思政课。”

既然想成为思政老师,理论就要扎实。于是,她在大四实习的同时备考研究生,最终被上理工马院录取。读研期间,她参加了“全国高校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展示活动”,以动漫影片《长安三万里》为素材,创建了一堂10分钟的思政微课,上传至B站后,获得了许多浏览和点赞。正因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她成功收到了录用通知。

比起曾君君的“精耕”本专业,上海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二年级学生赵蕊蕊(化名)则是“换行”。她的职业理想是“成为一名国家A级拉丁舞教师”。

赵蕊蕊从小爱跳舞,几乎每个周末妈妈都会带着她从山东到上海求学。6岁那年,她前往伦敦参加世界级国标舞比赛并获得第二名。初高中阶段,赵蕊蕊又到北京学舞,拿到了中国GLDC国际标准舞比赛6—18岁组冠军。“在我的舞蹈生涯中,共参加过274场比赛,其中221次夺冠。”

由于长期高强度训练,高三时赵蕊蕊受伤了。正是在疗伤的空闲时间,她开始反思自己走过的路。她发现,自己接触到的几位老师可以流利地给外教做翻译,“他们的技能是国际化的。”她也下定决心,补上自己的英语“短板”。

于是,赵蕊蕊选择到上海读大学,其成绩连续三个学期位居专业第一,大一时就获得国家级英语学术类竞赛一等奖。课余,赵蕊蕊兼职教课,带过2000多名学生,这些学生全都拿到了拉丁舞金星级证书,超过三分之一的学生还拿过中国区分站赛的少儿拉丁舞冠军,她还曾多次受邀担任省级拉丁舞比赛裁判。“未来,我可能会开一间自己的舞蹈工作室。”赵蕊蕊笑着说。

在贾利军眼中,生涯规划关键在于提升自我认知和对社会的认知,而不是狭义上的找实习、找工作。“世界上不会存在两片相同的叶子,也不会存在两个一模一样的人,生涯规划就是找到自己与众不同的特点,避免同质化的‘内卷’。”

实习就业创业不矛盾

实习越早越好吗?杨娟告诉记者,根据市场数据,大部分企业在招实习生时倾向于接受大三(本科)、大二(专科)、研二(三年制)或研一(两年制)阶段的学生。“我们不建议学生在自己学制的前半段就去实习,而应该通过专业课的学习,以及积极参与社团和学生工作,为将来实习和走向社会做好准备。”

杨娟认为,一份实习可以帮助学生提前了解社会、熟悉职场环境、认识行业特点,“很多企业在筛选简历的阶段往往对实习经历有硬性要求,好的实习经历无疑是找工作时的加分项”。

对大学生而言,可以两条腿走多条路。5月中旬,2024应届生何美珊飞到昆明,因为她的团队正在筹备6月在创意地标云南咖啡厂举办的第三届“哆可萌”动漫展。何美珊在刚结束的首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总决赛获上海市赛冠军,她同时在走3条路——升本、就业、创业。

这个00后川妹子特别喜欢动漫,因为外公在上海,便从成都来沪就读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她告诉记者,从在上海读书起,她就基本上可以用自己的手艺“养活自己”,“没有问家里要过一分钱”。

为了自立门户,她在成都主办的中国国际数字娱乐博览会(IGS)组委会全职实习“漫展项目经理”一年多,每每“过家门而不入”,还做了负责项目的组长,也借此收到录用通知,年入达20多万元。其间,她还带着创业项目“善美国风数字娱乐展会”参加第九届“互联网+”大赛,最终夺得上海赛区职教赛道金奖,并因此获得保送本科院校的机会,攻读艺术类的环境设计专业。

不过,何美珊为此付出的“代价”是休学。休学创业这一年,何美珊东奔西跑谈项目、办展会。从前期策划到后期执行,从邀请业内大咖嘉宾屡屡碰壁到成功签约人气Coser(cosplay扮演者),她成长为十多人团队离不开的主心骨。

去年10月,何美珊创立上海漫樱互娱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并孵化数娱展会品牌。次月,公司完成天使轮融资。浦江之畔的8号桥创意产业园区,为何美珊的企业提供了几十平方米孵化场地。截至目前,他们已经开办20多个二次元主题展览,王者荣耀、线条小狗等IP厂商参展。“去年办展办会,公司的‘流水’达800多万元;今年到5月份,做了200多万元。”

“走好自己的路”,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创新创业学院教师王伟熙说,这些求职及创业好手的经历会给即将踏上职场的大学生们带来启发。

文/徐瑞哲 黄海华 李蕾 周程祎

编辑/倪家宁

相关阅读
2024届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周5月27日启动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4-05-24
打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堵点
经济日报 2024-02-27
海淀设立职场体验基地,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护航”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3-11-17
00后求职,“刷实习”到底有多重要
中国青年报 2023-10-27
2024届北京高校毕业生首场线下双选会举办 名企捧出“金饭碗”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9-13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