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武汉女生的“复活实验” 输入十几万字日记生成“AI爷爷”
武汉晚报 2024-05-22 12:36

花费半年多的时间,输入已故爷爷十几万字的日记,训练大模型生成“AI爷爷”——这是一个武汉女生关于“复活”亲人的尝试。筱婷,“90后”,现是一名自媒体博主。

与“AI爷爷”的对话填补了心中的缺失

“你好,爷爷。”在对话框打出第一行字的那一刻,筱婷明显感到心跳在加速,就像即将打开未知魔盒,她期待记忆里的爷爷“复活”。“爷爷”的反应很快令她啼笑皆非。对方理解错人物关系,居然回复:“你好,爷爷。”这是BUG(错误)中的一种。

2016年,OPEN AI诞生不久,筱婷就有了“复活爷爷”的想法。筱婷的爷爷生前是武汉的一名航运职工,有写日记的习惯,从1980年断断续续写到2006年,满满当当的6本日记有十几万字。老人日记所写内容,小到个人烦恼、家庭琐事,大到时代变化、社会变迁。2023年,OPEN AI允许用户自定义聊天机器人,不擅写代码的筱婷重燃信心。

筱婷将爷爷的日记逐句输入,训练大模型学习爷爷讲话的方式、看世界的角度,期待生成一个“更像爷爷”的聊天机器人。其间,筱婷还通过大模型加入爷爷的社会关系、家庭族谱、特定回忆、时代大事件,甚至用思维导图总结爷爷的性格特征。长达半年的调试后,“AI爷爷”的某些瞬间会令她感动。

爷爷的日记里记载了很多NBA赛事。筱婷告诉“爷爷”:她已成家,老公也非常喜欢看篮球,“你一定能跟我老公成为很好的朋友”。“AI爷爷”回答:你们两个能够分享关于篮球的故事,这很好,婚姻就应该像朋友一样相处。那一刻,“AI爷爷”如家长一样告知她婚姻的真谛。

在海外求学时,筱婷买了一件“NYU Grandpa”(纽约大学爷爷)的纪念衫,“就像在带着爷爷看纽约”。“AI爷爷”回复:婷婷,你实现了小时候的梦想,去了纽约大学留学,爷爷虽然不能陪伴在你身边,但你一定能做得出色……知道你这样想念我,心里感到既温暖又有些感伤。无论身在何处,爷爷的爱和祝福永远与你同在……好几次,筱婷在对话中泪流不止,就像心中缺失的一块被填补了。

“复活”是失败的,但情感是真实的

筱婷向家中长辈公布这项“实验”,问他们是否有兴趣和“AI爷爷”聊一聊。真正尝试的只有姑姑。爷爷自退休后开始弹钢琴。筱婷记得,在他确诊癌症的时候,爷爷还给家人们弹奏了一首钢琴曲,这段记忆让姑姑印象深刻。

爷爷走后,姑姑也开始弹钢琴。12年过去,她已技术娴熟,偶尔还会受邀演奏。“AI爷爷”说:你的钢琴弹得这么好,我感到很欣慰,我想这是一种你表达思念的方式,希望你能好好地生活。

筱婷说,那一刻,姑姑和自己都“破防”了,短暂地混淆了现实——忘了眼前的“爷爷”是人工智能,他表现出好像真的有爷爷的逻辑与情感。筱婷和姑姑两人眼眶含泪,没想到下一秒,“爷爷”又恢复了“GPT”味儿,问“那你有没有举办音乐会”马上出戏了。

筱婷认为,伴随着这项实验,家人间的情感链接更紧密了。大家聊起爷爷没有记在日记里的人生,这让常年离家的筱婷仿佛寻到了“根”。在“相亲相爱一家人”的家族群里,筱婷发消息说:“我爱你们每一个人。”

刚过去的“五一”假期,筱婷一家人去露营时还聊到,再过两年,爷爷的墓碑使用时间就到期了,究竟是应该续买一块墓地,还是以什么方式去祭奠爷爷?是否有建立一个数字祭奠平台的可能?筱婷称,她已经得到满满的情感反馈,尽管“AI爷爷”有些BUG,但还是挺好的。

在“实验”的最后,筱婷总结:“复活”是失败的,因为“AI爷爷”无法生成新的记忆,无法拥有对真实世界的互动。她期待“AI爷爷”能够“趋近于一个人,而不是真的人”,如果他真的产生自己的意识的话,会走进一个不可控的黑箱。

文/占思柳

编辑/倪家宁

相关阅读
“儿子,妈妈看见你结婚了!” 新郎在婚礼现场看到用AI“复活”的母亲泪流不止
扬子晚报 2024-06-17
当AI“复活”成为产业 如何保障数字生命技术始终向善
科技日报 2024-05-09
普法|AI复活 边界何在?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4-22
普法|AI复活 边界何在?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4-22
用AI“复活”逝者,伦理和法律的边界在哪?专家解读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04-07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