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版“餐盘”亮相 武王墩考古有这些新发现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05-21 20:50

近期,考古队员从武王墩主墓最东侧的椁室内,提取出两件多格盒,在材质上属于漆木器。随着文物清理工作的展开,盒内发现大量动物骨骼等遗存。专家表示,它就像现在食堂常用的“餐盘”,器型罕见,给考古提供了新知。

在实验室内,考古队员正在清洗的,就是武王墩墓出土的漆木多格盒,目前已发现两件,都出自青铜器云集的椁室内。漆盒长约1米,宽约20厘米,深度也有10厘米左右,每件长盒用隔板区分出5个小方格。虽然在地下埋藏两千多年,残留的红色漆彩依然鲜艳如新。

现在看上去它相对完整,但出土前已碎成了好几片,在文物清理保护阶段,考古队员将它们临时聚在一起,便于采集文物全方位信息。

作为一种盛装器皿,多格盒内仍有大量动物骨骼,这些遗存,成为考古专家进一步判断其具体功用的重要线索。因此,考古队员在提取时,需要格外留意骨骼的摆放位置,以及上下叠压关系等,通常每揭示一层,就要拍照留档,以备将来开展学术研究时,有详细的资料可以利用。

武王墩考古发掘项目文物保护负责人张治国:每个格子里都是有一些动物遗存的,目前鉴定出来的,大部分也都是以鱼类为主,同时里面也有一些植物遗存。

武王墩墓已出土的部分青铜鼎,内部也发现了大量动植物遗存,其中动物就有15种。通过对比动植物遗存成分等信息,考古专家初步推测,漆木多格盒内盛放的食物,可能和部分青铜鼎有对应关系,也就是说,有可能是在青铜鼎内烹煮后,再用多格盒分装。

武王墩考古发掘项目考古一组组长张闻捷:第一次见到这种器物,所以这个墓葬里面有好几件器物,我当时在发掘的时候就感觉非常惊喜。同时也很困惑它究竟干什么的?因为超出了我们的认识。

据介绍,武王墩大墓发掘出土的漆木器,以木胎居多。木质文物长期处于地下饱水环境,木质素和纤维素已发生降解,导致木材细胞发生塌陷或变形,一旦提取出土脱离原存环境,如果较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会导致漆木器快速失水,引发木材开裂变形和漆皮起皱脱落,因此,出土清理后需要浸泡在水里,进行文物保护。

武王墩考古发掘项目文物保护负责人张治国:自来水含有各种的阴阳离子和一些氯,对文物可能有一些影响,我们是统一用的去离子水进行浸泡。浸泡的时间因器物而定。第一个是进行深度清洁,第二个是进行保湿,后续会进行脱水定型干燥。

文/记者 艾达 张立雷 王帅 寿县台

编辑/王朝

相关阅读
武王墩墓中发现“纱” 考古队用“丝绸”治疗文物的“癌症”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05-21
武王墩出土多件玉器 墓主人为什么会佩戴这些玉器下葬?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05-19
最大楚墓、3000多件文物……来看安徽淮南武王墩墓考古最新现场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05-19
除了文物还有动植物遗存 武王墩墓考古最新进展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05-18
武王墩墓考古新发现+2 铜鼎铭文、壶盖立鸟一睹为快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05-18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