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知|浅炫一下 当清朝人吃上反季节莲藕 ——从《西游记》中的藕说开来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13 13:00

大圣“吃了一块藕”,脚穿“藕丝步云履”

大伙儿在看《西游记》时,是不是发现菩萨们通常端坐于莲台上。原来,莲花出污泥而不染,所以在佛教中,莲花象征着清净自在,是佛教中所崇奉的圣花。

在《西游记》里,出现过莲花的地方可不少。莲的地下茎就是藕。莲藕味道带点儿甜,吃起来口感脆爽,自古以来便备受人们喜欢。比如,《西游记》第九回的《袁守诚妙算无私曲 老龙王拙计犯天条》里,东土大唐的渔翁在介绍水上生活时,赞叹水产之丰盛:

青芦笋,水荇芽,菱角鸡头更可夸。娇藕老莲芹叶嫩,慈菇茭白鸟英花。

藕和菱角一样,都产于水中。咱们东土大唐的嫩藕味道好呀,所以唐僧师徒取经归来,唐太宗不忘了在国宴上也摆上“慈菇嫩藕”。

除了人间所食用的嫩藕,《西游记》里还有一种神仙食用的“碧藕”。

碧藕的主要生产区域在蓬莱岛,这是福寿禄三星以及瀛洲九老所居住的仙岛。当年孙大圣大闹天宫,被如来佛祖压在了五行山下,玉帝为了答谢佛祖,特意召开了一个“安天大会”,寿星便专门带着碧藕金丹,奉上给了佛祖(第七回,《八卦炉中逃大圣 五行山下定心猿》):

幸如来善伏此怪,设宴奉谢,故此闻风而来。更无他物可献,特具紫芝瑶草,碧藕金丹奉上。

在西天取经路上,孙大圣推倒了镇元大仙家里的人参果树,为了寻找复活人参果树的良方,他也来到了蓬莱仙岛,见岛上“碧藕水桃为按酒”,即仙人们用碧藕、仙桃下酒呢。不过,即便三星与九老,也没法让人参果树复活。孙大圣急着离去,可九老却很热情,留他饮琼浆、食碧藕(第二十六回,《孙悟空三岛求方 观世音甘泉活树》):

行者定不肯坐,止立饮了他一杯浆,吃了一块藕,急急离了瀛洲,径转东洋大海。

孙大圣心急火燎地想寻找办法,医活人参果树,所以没有胃口,吃了一块藕,就匆匆离去啦。

人们常常说藕断丝连,比喻表面上断了关系,实际上仍有牵连。这足以见得,藕丝是多么富有韧性与弹性。孙大圣闹天宫前,从龙宫借宝时,北海龙王敖顺送了他一双“藕丝步云履”。从“藕丝”二字可见,这双鞋子是多么的丝滑柔顺,孙大圣穿起来该有多么威风凛凛。

果菜皆宜,晒粉尤为佳品

咱们可别小瞧了这小小的莲藕,它可是古人夏日里一道必不可少的美味呢。比如《清类稗钞》中就有这样的记载:

京师夏月之宴客,飣盘既设,先进冰果。冰果者,为鲜核桃、鲜藕、鲜菱、鲜莲子之类,杂置小冰块于中,其凉彻齿而沁心也。

炎炎夏日,正是莲藕上市的时节。清代的北京居民们,每到夏天宴请客人,必须先用冰镇水果招待。冰镇水果有鲜核桃、鲜藕、鲜菱角、鲜莲子等,这些水果中杂放着小冰块,吃上一口,暑气消散,凉得透心透齿,令人身心舒畅。您看,莲藕不仅是一道蔬菜,还能当做水果。

当水果吃的莲藕应该挑什么种类也有讲究。清代人潘荣陛在《帝京岁时纪胜》中为我们介绍过:

河藕亦种二:御河者为果藕,外河者多菜藕。总以白莲为上,不但果菜皆宜,晒粉尤为佳品也。

清代京城北京的莲藕大致分为两种:御河(即专供皇室使用的河道,也指环绕皇城的护城河)里的藕是水果藕,外河的藕多是菜藕。但总体而言,白莲藕是最好的,不但做水果和菜都适合,而且晒出来的藕粉更是佳品。

鲜嫩的上等“白莲藕”还有个别名,叫做“雪藕”。明代的张岱在《夜航船》中还记载了一个关于“雪藕”的传说:

周穆王方士集于春霄宫,王母乘飞辇而来,与王会,进万岁冰桃、千年雪藕。

周穆王是我国古代最富有神话色彩的人物之一。根据西周古籍《穆天子传》的记载,三千多年前,周穆王曾一路西行,到达了“西王母之邦”。后来,民间神话对这段故事进行了深度加工,比如,西王母后来乘坐着会飞的辇车回访,并为周穆王带来了万岁冰桃与千年雪藕。看来,西王母回访的时间也是在夏季,这可真是为周穆王送来了清凉。

“千年雪藕”和“碧藕”大概都是神仙食用的仙肴,虽然人们吃不上千年的雪藕,但想吃个应季的雪藕却并非难事儿。就像今天的小伙伴们夏天喝上一杯冰饮料能够感到无尽快乐一般,古人在酷暑时节能够吃上一顿冰镇雪藕,也算盛夏时节极致的舌尖享受了吧。那些文人墨客们,也会像如今的人们吃美食前先拍个照发个朋友圈那样,吟诗作赋将在吃冰镇雪藕的美好时光记录下来:“最思长夏无烦暑,雪藕调冰与客同。”(元·黄玠《碧梧翠竹堂》)

这该是多么美妙与惬意的夏日良辰呐。

源自“开花十丈藕如船”的“玉井饭”

中华美食文化博大精深,莲藕的烹饪方式多种多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偏好。南宋美食家林洪曾在《山家清供》中提到过一道“玉井饭”:

削藕截作块,采新莲子去皮,候饭少沸投之,如盦饭法。盖取“太华峰头玉井莲,开花十丈藕如船”之句。

这种独具风味的美味所用到的食材除了香米外,还有新鲜莲藕和莲子,制作时将它们分别去皮,其中莲藕切块,等饭快煮好的时候,把它们加入米饭里,如“盦饭法”一样。“盦”(ān)是古代的一种食物容器,运用于烹饪中有“覆盖”之意。

所以,这道玉井饭是在米饭快熟未熟之际,将提前准备好的莲藕和莲子覆盖于米饭之上,将米饭与食材一起蒸熟。这有点儿像如今大家熟悉的焖饭或煲仔饭,如果再加上点儿羊肉或者其他食材,最后放点儿调味料,您别说,居然还和懒人饭有异曲同工之妙。

可实际上,这道“玉井饭”可不是简单的懒人饭能比的,因为其中大有寓意,源自唐朝诗人韩愈《古意》里的两句诗:“太华峰头玉井莲,开花十丈藕如船。”

韩愈在诗歌中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他描绘华山的主峰太华峰上的玉井里种着莲花,花开时花瓣有十丈宽,莲藕也大得像船一样。衬托出了华山的神奇与壮丽。虽然林洪在记载中没有详细备注,但咱们大致也能明白,这道玉井饭要不“以饭为山”,要不“以锅为井”,那么莲子和莲藕,自然对应诗句中的莲花与莲藕了。真不愧是“锅中天地宽,藕里有乾坤”呐!

清代美食家袁枚老师则有自己的心得:“余性爱食嫩藕,虽软熟而以齿决,故味在也。”

袁枚生性喜欢吃嫩藕。即使藕煮得很烂,也要用牙齿咬断,才能吃出藕的味道。有些人将莲藕煮得烂如泥,吃起来便索然无味了。

除了当水果和蔬菜食用,莲藕还能够加工成为零食甜点。比如,有一种加工后的藕,备受古人欢喜,那就是“蜜藕”。比如,《燕市货声》里记载了清代老北京的许多吆喝声,其中便有“一大钱碟的藕蘸蜜”。大钱是晚晴时期铸造的一种铜铁货,在当时的北京集市上,咱们花上一个大钱,就能买上一碟“藕蘸蜜”,即用蜂蜜浸渍的莲藕。

此外,不少古代烹饪宝典中都记载过制作“蜜藕”的方式,比如元代的《居家必用事类全集》里有一道“蜜煎藕法”:

初秋藕新嫩者,沸汤焯过五分熟去皮,切作条子或片子,每一斤用白梅四两,汤浸汁一大碗,候冷浸一时许,漉绌控干。用蜜六两去卤水,别蜜十两慢火煎令琥珀色,放冷入罐贮。

将初秋时节的嫩藕放入沸水中烫到五分熟,然后去皮,切成条状或片状。每斤藕配四两白梅,再用一大碗冷汤浸泡两个小时后捞出,控干水分。再用六两蜜去掉卤水,另外用十两蜜慢慢地把藕煎成琥珀色。等冷却后,放入罐中贮存。这种方法实际上是使用蜜糖,将莲藕腌制成为“蜜饯”,使得莲藕能够长时间储存。

此外,《居家必用事类全集》里还有一种“糖煎藕法”,即用糖将莲藕腌制成蜜饯。可见,古人有多么爱吃“蜜藕”。

反季节莲藕,农历三月就上市

咱们之前谈到过,在《西游记》的神话世界里,水果蔬菜的生产与分布几乎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里面的神仙们可有口福啦。可凡人可没有神仙那样的本领,不过,老百姓们想吃反季节的蔬果还是有办法的。比如,《燕市货声》里就记录着一句吆喝声——“藕来哎,白花藕来!”在这句吆喝声后,作者备注道:“温泉藕三月初便卖。”大家看了是不是特别惊奇:这说的是三月份就上市的反季节莲藕呐!

实际上,古人虽然没有法术,但却发明了培植反季节蔬果的技术。人们大概都知道,唐玄宗为了讨杨贵妃的欢心,动用国家邮驿系统运输新鲜荔枝。可有些朋友却不知道,实际上古代的统治者们,为了满足口腹之欲,同样会想尽办法来收获反季节的蔬果。

人们能吃上反季节的蔬菜时间可比大部分人想象中要早得多。比如,三国时期的魏明帝曹睿曾经赐了当时文学家曹植一箱“冬柰”:“即夕殿中虎贲宣诏,赐臣等冬柰一奁,诏赐使温啖,夜非食时,而赐见及。柰以夏熟,今则冬至。物以非时为珍,甘以绝口为厚,实非臣等所宜荷之。”

古代的“柰”可不是咱们今天说的李子,而是苹果的近亲——花红果。魏明帝赐的这箱柰是梁州产的,但柰原本是夏秋季节的水果,可梁州的确是“冬柰”。所以曹植特意强调“物以非时为珍”,虽然柰果不是啥珍贵的果子,可冬天的柰因为是反季节的,所以特别难得。

不过,这箱“冬柰”到底是梁州当地所产的特色水果,还是利用特殊技术培育出来的,曹植并没有给予我们答案。但在其他古人的记述中,我们却可以找到这类技术的影子。比如在唐代,就有一种用“温汤水”来培植反季蔬菜的技术,唐朝诗人王建在《宫前早春》中记录过:“内园分得温汤水,二月中旬已进瓜。”明朝人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里也提到过:“京师极重非时之物,如严冬之白扁豆、生黄瓜,一蒂至数环。”明人王世懋在《学圃杂蔬》中还提到过当时流行的培植反季黄瓜的技术:“王瓜,出燕京者最佳,其地人种之火室中,逼生花叶,二月初即结小实。”

这其实是一种温室培植方法,当时京城的百姓在温室里种植黄瓜,让人们在比较寒冷的农历二月初便能吃到黄瓜了。您瞧瞧,古人多么有智慧,虽然没有法术,但却能够通过改良技术,吃上反季节的蔬果。

文并供图/邱俊霖

相关阅读
新知|浅炫一下 当清朝人吃上反季节莲藕 ——从《西游记》中的藕说开来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13
文史 | 陈文新:《西游记》中的法宝
文史知识 2020-09-13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