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青快评 | 治理“特供”假酒,从供需两端入手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4-21 16:16

“XX机关特供酒”“XXX机关接待专用酒”……近年来,在利益驱使下,一些制假犯罪分子违反国家法律规定,非法生产、销售假冒“特供”“专供”名义的假酒。这些酒销售价格不菲,动辄上千上万元一瓶。记者从公安部获悉,近日,公安部部署开展“净风”专项行动,组织全国公安机关依法严厉打击冒用党政机关、军队等名义,生产、销售所谓“特供”“专供”等假酒犯罪活动。

“特供酒”“专供酒”“内供酒”,这些听上去高大上且带有神秘色彩的酒产品,2012年之前曾在市场上比较常见。随着2013年国管局等部门下发《关于严禁中央和国家机关使用“特供”“专供”等标识的通知》,原食药监总局通知要求不准生产标注有“特供”“专供”“专用”等字样的白酒,各种“特供”酒逐渐消失。

再经过2020年对“特供”“专供”标识商品开展专项行动,正规酒企已经不再生产“特供”酒。但在一些“隐秘的角落”,仍存在“特供”酒交易,有人出于收藏、送礼等目的,花高价购买此类酒品,而某些不法分子看到这种“特殊需求”,通过制售假“特供”酒牟取高额利润。购买这种假酒的消费者则被收取“智商税”。

近几年来,不断有地方警方破获假“特供”酒案,媒体详细揭开了这种假酒的真相,即不法分子通过购买廉价散酒,装进“特供”酒瓶,冒充“特供”酒进行高价销售。例如在一起案件中,一瓶“特供茅台”酒成本价不到50元,通过分层经销以假乱真,末端售价只比真酒市场价略低。在暴利驱使下不法分子冒险制售假酒。

假“特供”酒今天仍有市场,主要原因在于两点:一方面是非法制售者在编造“特供”酒的故事,来忽悠终端需求者。比如常听到的“故事”有:这是以前“特供”酒的存货,收藏更有价值,送人更有面子;禁止“特供”酒只是表面现象,实际上“特供”酒有供有需……这类“故事”讲的“有鼻子有眼”,实际是骗人把戏。

另一方面,部分消费者至今仍然痴迷于“特供”酒,痴迷的主要原因是,仍然相信“特权人群”在享用“特供”酒,继而相信“特供”酒销售者编造的瞎话,于是出于收藏的目的,或者出于送礼的目的,花费高价购买假酒。究其根源,是某些人仍对“特权”存在不切实际的想象,通过买“特供”酒想与“特权”发生某种链接。

显而易见,这是一种很无知的想法。因为近些年来,从“八项规定”到持续反腐,对特权腐败形成了有效遏制和震慑,特权人士或不敢或不想或不能享用“特供”酒。而且,他们也很清楚真“特供”酒不生产不供给了。如果今天仍有特权人士,因清楚“特供”酒是假酒也不会享用。而购买“特供”酒者还未走出特权幻想。

近期,多地市场监管部门部署开展“特供酒”清源打链专项行动。如今公安部又组织公安力量严打。当多种治理力量出击,效果可期。但要强调的是,部分消费者必须走出对“特供”酒的痴迷,回归理性,否则会被“特供”酒的制售者收取“智商税”。只要需求端拒买这种假酒,“特供”酒就会失去市场。希望需求者清醒。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特供”酒制售者通过炮制“特权迷魂药”,把某些需求者变成了“愚蠢的特供对象”。当然,对所有制售假酒者要依法从严从重惩罚,因为这关乎食品安全、消费者权益。

文/冯海宁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姬源

相关阅读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拟禁产禁售“特供酒” 六条红线,“特供酒”迎来强监管
法治日报 2024-05-09
半两财经 | 市场监管总局征求意见拟严禁制售“特供酒”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07
“特供酒”成本40元卖2000元,喝的是酒还是“面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2024-04-21
打击非法制售“特供酒” 公安部开展“净风”专项行动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04-20
青诉 | 公安部部署“净风”行动 电商平台已无法搜到“特供酒”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4-19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