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电影新气象|北京,打造更具创新力引领力的国际影视高地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4-19 16:55

在第十四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开幕式上,老艺术家游本昌透露自己在北京生活了68年,他感慨北京是一座文化的金山,“我就是在北京的文化氛围之中成长起来的”。正如游本昌所说,北京,始终与中国电影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北京是中国文化中心,是中国电影的诞生地,也是当代中国电影发展最具活力的城市。

北影节诞生在历史文化名城北京,独具中国韵味、北京特色。北京集中了全国最优质的影视资源,也提出了“打造更具创新力、引领力的国际影视高地”的目标,“中国电影排行榜”前9位的影片都是“北京出品”,而北京国际电影节也在集聚和释放北京的影视资源优势,为电影行业注入更强的发展动力和信心。正如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北京市电影局局长霍志静所说:“北京是一座有着深厚电影文化积累的城市,这为办好北影节提供了强大的信心和底气。”

现象级作品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京产电影

北京目前拥有电影院线30条、城市影院313家、银幕2271块、座位29.26万个,今年春节,中国电影市场表现优异,全国电影票房突破80亿元,创造史上春节档最好成绩,而北京在有大量人口离京的情况下,电影票房产出2.65亿元,春节期间电影观众达到440万人次,位居全国城市票房第一,观影人次和放映场次均创同档期历史新高。

北京近年在电影生产创作上持续领跑全国,出品了一系列叫好又叫座的精品力作,电影《长津湖》《战狼2》《你好,李焕英》《哪吒之魔童降世》《流浪地球》深受影迷喜欢。不断刷新票房纪录的现象级作品,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京产电影。“北京出品”,已经不仅仅是早年以表现老北京、体现北京生活和文化的所谓“京味”电影,如今已是讲述中国故事的“中国电影”的代表。

比如电影《长津湖》系列,刻画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的英雄群像,所有演员和主创呕心沥血,付出了巨大努力,《长津湖》系列给中国电影行业创下新标杆,体现了中国电影人的责任与担当。而《流浪地球》系列则是硬科技与软文化打造的中国科幻大片,代表了目前中国重工业电影奇观制作的高水平,也用中国亲情观念、英雄情怀、奉献精神、故土情结突破了以往的好莱坞模式,让世界都感受到了中国的想象力和未来感,其背后的原动力是中国电影工业乃至国家的综合实力。

《哪吒之魔童降世》中所塑造的新版哪吒“我命由我不由天”,不屈服、不认命的精神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片中多个特效密集的对战场景,以及30秒“一镜到底”的特效镜头,给观众以新鲜而不乏震撼的视听感受,其更为深远的意义也许在于点燃了中国动画人的热情,提振了动画行业的信心,让动画片突破青少年圈层,推动了动画文化的大众化,也推动了国风国潮的普及。电影《满江红》很好地将历史、悬疑、喜剧等多种元素糅杂在一起,用一波三折多次反转的手法讲述了一群小人物前赴后继用生命与奸臣博弈的英雄故事。

这些“北京作品”的精彩呈现,体现了北京的创造力,在北京市委宣传部和北京市电影局的助推下,北京电影从组织策划、资源整合、资助扶持、体制机制等方面着手,聚焦重大主题,推动精品电影创作,并在电影创作中深挖中国传统、中国文化和中国故事中“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因,做到“中国故事、国际表达”,打造动人的光影故事,以电影的力量同心共圆中国梦。

“北京出品”正不断向“北京精品”更迭奋进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认为,与全国其他省份相比,北京在发展电影产业方面集中了各方面的资源,拥有无与伦比的优势,“无论是前期策划、拍摄、后期制作还是发行宣传,北京都拥有非常完善成熟的电影产业全链条;全国大部分电影行业的龙头企业在北京,最优秀、最活跃的电影创作人才也在北京,甚至许多来自上海、香港的电影人也在北京设立了工作室;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等影视类高校也在北京;北京也同时是全国电影产业最重要的市场之一,有票房风向标之称。”

而“北京出品”也在动作、科幻、动画、喜剧等题材类型上不断探索,创作出更多的现象级作品,向着“北京精品”进发。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尹鸿表示,作为国产电影中坚力量的京产电影,不仅能够创作生产市场领跑的头部电影,也能孕育更多样化的电影形态和电影风格。这些,丰富了中国电影文化,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观众的审美习惯,不断推动中国电影的艺术创新和美学扩展。

根据《“十四五”北京电影发展规划》,北京将每年承接国家重点电影项目5部左右,每年推出市级重点影片30部以上,力争每年票房过亿元的京产影片达到20部左右,获得国家级电影奖项位居全国前列,这意味着“北京精品”将在电影市场上以更加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姿态,为中国电影带来勃勃生机和崭新气象。“北京出品”正不断向“北京精品”更迭奋进,北京电影的发展将会更加耀眼,完成建设影视高地的光荣使命。

政策支持为影视产业的加速驰骋再加一把“北京动力”

北京历来高度重视影视创作和产业发展,不仅促成了佳作频出,更是不断加大对于影视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据统计,北京目前注册影视企业两万余家,产业链条完整,影响力大、代表性强,大概占有全国40%的比重,是影视项目招引、产业发展的热土。

今年一开年,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领导小组印发便推出了《关于推进新时代首都影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若干措施》共十二条,对资助扶持优秀作品的创作生产、推动影视产业和科技创新的深度融合,完善影视拍摄服务保障机制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务实举措,12条具体和务实的举措,为影视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业内人士解读认为,“十二条”意味着北京市决心大、安排细,要人给人、要钱给钱、要景点给景点、要政策给政策。北京的影视产业可谓站在了新的发展风口上,潜力巨大。

总的来说,《若干措施》分为三个方面,首先是“遵循创作规律、增强原创能力,坚持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统一”,要进一步推动精品创作,聚焦现实题材,启动“新时代、新北京”的创作计划。

第二是要加强对影视发展的政策支持,继续对优秀作品、优秀企业以及优秀项目加大资助和奖励的力度,展现出北京对硬件、技术、人才领域的重视。同时支持影视基地建设提质升级,“建设一批影视与科技融合发展重点实验室,推动超高清内容采集、制播、传输和终端等全链条贯通,加快5G+8K、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未来电视等研发推广”的举措,这将有利于培育一批行业领先、与国际水平接轨的影视后期制作企业。

第三,则要聚焦服务产业发展,健全完善影视设置服务机制,为影视企业提供指导咨询和服务保障。加大城市地标、商圈景点等景观空间,像影视剧组的开放力度等等,“推动城市地标、热门商圈、网红打卡地、代表性景观开放”将让北京这座城市更具魅力。

业内人士表示,北京浓厚的文化氛围加上政策的大力支持,相信新的一年,北京影视产业不仅将创造更加亮眼的成绩,还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为全国影视产业的加速驰骋再加一把“北京动力”。

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北京市电影局局长霍志静表示,办好北京国际电影节,正是落实这十二条举措的重要工作任务之一,通过不断地提升北京国际电影节的品牌影响力,能够搭建中国电影和世界电影交流互鉴的平台,不断地推出优秀作品、电影名家,激励电影的创新和创造,孵化新人新作,助力电影的发展和市场繁荣。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肖扬
编辑/崔巍

相关阅读
北京国际电影节:千年古都流转百年光影
新华网 2024-04-26
打造更具创新力引领力的国际影视高地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4-19
文化·视点|北京国际电影节:千年古都流转百年光影
新华社 2024-04-17
2024数字中国创新大赛数字视听赛道(泉州·安溪)启动 开征AI影视优秀案例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3-29
朝阳区打造国际一流影视制作基地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1-2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