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两财经 | 适应症更广 我国自主研发 STAR-T 药物有望3年内获批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4-11 11:10

嵌合抗原受体(CAR)T细胞已经彻底改变了血液肿瘤的治疗,“一针就能治愈血癌”的案例让患者对这种疗法充满了好奇,但120万元的价格却又让人望而却步。北京青年报记者4月10日了解到,不仅CAR-T疗法有可能在几年内大幅降价,比之更具优势的STAR-T(合成性T细胞受体抗原受体)技术平台的细胞治疗新药将有望在2026年申请上市。而这还是北京一家生物技术公司自主研发的独创产品。

CAR-T药物降价只是时间问题

“CAR-T技术在相关癌症的治愈率上创造了非常惊人的数字,有的药物完全缓解率达到了90%以上。但是缺点也很明显,因为是自体分离和培养T细胞,药物也只能一对一,因此造价非常高。”华夏英泰(北京)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赵学强表示,目前,全球还没有一款通用型CAR-T产品上市,已经上市的CAR-T产品全都是自体型产品。

自体型CAR-T的意思是,每个产品都来自患者自身的T细胞,需要单独制备,再回输到患者体内,它的开发生产和使用非常复杂。通用型CAR-T则是从健康志愿者获取T细胞后制成CAR-T细胞,可以做到现货供应、量产,方便多次回输,极大节约成本。

在赵学强看来,CAR-T的定价下降只是时间问题。比如其在美国上市时高达47.5万美元,进入中国市场后价格降到了120万人民币,去年天津一家生物公司的CAR-T药物获批,定价为99万余元。他认为,市场会倒逼企业降低成本。从生产端来看,很多设备、试剂、耗材都是进口的,国产化后,在成本上有下降的空间。

STAR-T 技术将打破外国公司技术垄断

此外,CAR-T技术目前适用于B细胞血液瘤和多发性骨髓瘤中,然而血液瘤患者在整体癌症患者群中占比不足10%,更多的癌症患者正在收到实体瘤,如肺癌、胃癌、肝癌等困扰。CAR-T技术在这一领域却仍处于探索阶段。

“我们STAR-T细胞治疗受试的首例胃癌晚期患者,在用药2个月后肿瘤从5厘米缩小到3厘米。”赵学强表示,这位患者在发现胃癌后进行了两次手术,但都因为转移而告治疗失败,随后又进行了5线治疗(用了5种不同的抗癌药物)均告失败,最终参与了STAR-T新药的试验。

“STAR-T技术平台是基于TCR-T 技术自主创新的,整合了CAR-T和TCR-T的优势。这种设计保留了TCR的天然活化信号,不受刺激时稳定,对抗原敏感,受到抗原刺激表现出极强的激活效应,又能特定识别多种抗原分子。”赵学强表示,这一该公司独创的STAR-T 技术将能立足中国原创成果,可打破美国公司在CAR-T 领域的专利垄断。

该公司正基于STAR-T平台开发新一代细胞治疗产品,有望攻克实体瘤、血液瘤和自身免疫系统疾病。

在基础、转化、生产、临床的四方合作下,该公司已开发数款自体/通用型细胞治疗产品管线,已在中国获批2项一类新药临床试验默示许可(IND),1款产品获美国FDA“孤儿药”资格认定,正在开展数个“First-in-Human”探索性临床试验。该公司有望在2026年递交1-2款细胞治疗药物的新药上市申请,惠及中国乃至全球患者。

北京全链条支持医药健康产业发展

虽然已经取得了多项实质进展,但华夏英泰是2018年才由全球知名免疫学家林欣教授领衔创立的公司。这家成立刚6年的公司已经获得了多轮融资和政策、资金扶持。而在赵学强看来,除了资金上的帮扶,国家、北京市对创新药的政策倾斜,更是让新药在研发、上市等环节中提速。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医药健康产业是北京创新发展的“双发动机”之一,本市连续实施了2轮医药健康协同创新行动计划,全链条支持产业发展。十年来,北京医药健康产业总体规模加速增长,从2014年4028亿增长到2023年9761亿元,实现翻番。

海淀区、大兴区、昌平区、经开区等四个医药产业重点区的产业规模占比近八成,形成“一南一北”产业聚集。多项产业主要指标创历史新高,工业固定资产投资达124亿元,比五年前翻了两番多。上市企业数量新增67家次(总90家次)是之前总计上市企业的3倍。

一批具有市场潜力的创新品种不断涌现,63个创新医疗器械获批上市(全国251个),占比全国四分之一,32个三类AI医疗器械获批上市(全国84个),占比全国超三分之一,均居国内首位,产业发展呈现提质增效良好态势。

北京市下一步将推进实施第三轮《北京市加快医药健康协同创新行动计划(2024-2026年)》,加强创新与三医联动协同,促进北京创新优势发挥。做强做大药、械产业基础板块。厚植新质生产力,在细胞基因治疗、数字医疗、合成生物学等新兴赛道塑造新优势,加快形成产业万亿级跃升。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鑫
编辑/田野

相关阅读
第五款CAR-T获批国内上市,定价动辄百万的CAR-T商业化如何破局
第一财经 2024-03-02
天价”抗癌药推广难 CAR-T药企创新支付方案尝试破冰 创新技术、研发新品降低成本是出路
经济参考报 2024-01-24
首家中国创新药企被跨国药企收购 一条新的退出路径被走通
澎湃新闻 2023-12-30
“抗癌神药”也致癌?6款产品在美遭调查,股价跌超20%,影响有多大
澎湃新闻 2023-11-30
口服TYK2抑制剂、国产CAR-T等亮相首发推介|2023中关村论坛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5-3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