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课程传播的自荐之道
海明评说
2024-03-30

当代社会,知识经济成为共识,这对知识的生产和传播提出更高的要求。当下的科研激励机制向知识的生产环节倾斜,对知识传播的效果重视不够。知识传播方面,主要延续传统课堂的知识传承模式,学生选课、老师授课和考试合格完成知识传播的流程。

知识的系统性,让知识以特定课程的形式而存在。知识的奇妙之处在于,同样的知识,在不同的授课老师那里,是以再生产的方式得以传播的。知识再生产的扩大化,带来的是同类课程间的竞争,哪些老师的课程传播有道,他们的课程就获得了传播的活力。

近日,b站认证账号“陈志新bnu”引发舆论关注,一夜之间“涨粉”几十万。该账号的所有者以及视频中的讲课老师,是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陈志新,目前发布的内容均为他开设的“社会科学概论”网课。

这个新闻事件中的陈教授进教室发“传单”邀请学生上网课,把课程当作知识传播的对象,这样的做法超出了教师日常的教学职责,属于标准的德行义务。正是这样的一种额外义务感动了学生,使这位课程传播者成了新闻人物。伴随着课程传播的新闻效应,出现了“备课五六年,录课3个月,没想到火了”的传播效果,截至3月29日下午,关注者已经超过90万。

纵观网友的跟帖评论,这样的肯定声音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从关注者人数惊赞这位老师的课程传播效果:“越来越多人关注到啦。”“已经37w啦,关注+1。”“刚去关注了56万。”“刚去关注现在已经72.7w。”“已经84w。”

二是从意外之喜角度对这门课程表达谢意:“我想问还有没有这样的免费课,可以圆一下我的大学梦。”“有的,b站,真的很好使,老师讲的通俗易懂,啥课都有。”“你可以在b站或者中国大学mooc里找到基本大学所有的课程。”

三是从“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角度肯定这门自荐课程:“真实、踏实、求实,弥足珍贵”“经师易遇,人师难遇。”“信息时代,术业有专攻的内容分享者会在日益原子化的社会里,为每一位有志于学的人提供真正平等的大学教育。”

教授发“传单”自荐网课的行为,从表面上看,是新闻当事人的教学热情促使他以自荐的方式宣传网课;从实质上看,则是课程传播竞争的艺术化探索。这个新闻事件,折射出的是课程传播的自荐之道。这样的自荐之道,可以从以下四个维度进行解读。

首先,体现的是人际传播的自荐之道。师生之间本是知识对口传播的关系,存在选课与授课关系的师生才有机会交往。作为非固定授课的老师如何跟陌生的学生交往,考验着自荐课程的老师的智慧。根据一个亲历者的描述:“有一个老师递给我一张传单,走过来的时候很安静没有说话,估计是怕打扰我。”这样的谦逊和礼貌,足以拉近老师和学生的距离,让学生想知道这种人际传播的内容究竟是什么。

其次,体现的是德行传播的自荐之道。在宣传泛化的今天,不少人对发“传单”这种原始的传播方式不感兴趣,甚至产生抵触情绪。老师宣传自己的网课可以王婆卖瓜,劝说学生去听;也可以借助人脉关系,比如请辅导员出面宣传。这两种传统的课程传播方式,实际效果都相对有限。正是陈老师的身体力行,让师者应有的德行风范感动了被宣传者,这样的德行传播得到学生的认可。

再者,体现的是口碑传播的自荐之道。自荐是一种冒险的个人推销方式,效果并不好把握。自荐的艺术在于敢为天下先,在于能够感化他人。陈老师讲述自己经年累月备课的故事,呈现的是对教学一丝不苟的师者形象。正因为这样的师者在现实世界并不十分普遍,这位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变得一下子高大起来。于是,学生从被宣传对象变成了替老师主动宣传的群体,由此形成的口碑传播效应,把陈老师推进了学校师生的微信朋友圈。

此外,体现的是品牌传播的自荐之道。课程传播的实践起点应该始于现实空间的课堂,通过学生的口碑传播,吸引校园学生的蹭课。北师大陈志新老师的情况刚好相反,他的网课暂时还没被纳入学校教务系统,他不甘心自己的课程处于“寂寞状态”,选择用主动宣传的方式改变这种状态,由此带来的跨越式传播效应,让网课所在的平台措手不及,促使b站顺应用户的需求,及时解决课程传播技术方面的障碍。

教授发“传单”自荐网络课程,对教育工作者的启示在于:作为教师,不仅要站好三尺讲坛,还要成为自荐所讲课程的传播者,学会用创造性的传播方式,讲好自己课程的故事,把自己代表性的课程传播给更多的听者。

文/刘海明(重庆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相关阅读
高校教授“发传单”请大家听课?全国各地学生报到!
光明日报 2024-03-30
课程传播的自荐之道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3-30
海淀打造全学段“三山五园”课程体系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9-01
助力媒体科学传播 北京大学《疫苗与预防接种媒体报道在线课程》重磅上线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7-28
什么才是学生期待的一流本科课程
中国青年报 2023-06-14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