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讲座|长林逍遥 晓江风便 抗清者渐江的画僧岁月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3-21 13:00

主题:墨韵文脉——新安画派精品展

时间:2024年3月16日11:00

地点:中国美术馆五层(北京东城区五四大街1号)

嘉宾:王建南(“将行老师”)

大学教师,公众艺术教育志愿者,《听懂一幅画》作者

渐江(1610-1664),徽南歙县人。“清初四画僧”之一。 俗姓江,名韬,字六奇,又名舫,字鸥盟。明末秀才,力主反清复明。 明亡后于福建武夷山出家为僧,法名弘仁,字渐江,号梅花古衲。 擅画山水,初学宋人,晚法萧云从、倪瓒等,笔法清刚简逸,意趣高洁俊雅。尤好绘黄山松石,为“新安画派”创始人,和查士标、孙逸、汪之瑞等四人并称“新安四大家”。 兼写梅竹,工诗。 存世作品有《枯槎短荻图》《西岩松雪图》《黄海松石图》等。著有《画偈》。

3月10日,由中国美术馆、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安徽省文物局)、黄山市人民政府主办,安徽博物院、安徽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安徽徽州历史博物馆承办的“墨韵文脉——新安画派精品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展。

徽州地区古称新安,自古人杰地灵。“新安画派”植根徽州自然与文化沃土,主要成员为徽州籍画家,其作笔墨简淡而意境幽邃,文化心性与自然造化并重,具有典型的隐逸风格与地域特质。

新安画派“首领”短暂的一生

今天主要跟大家一起看看新安画派“首领”渐江的画。

这个“首领”是后世绘画研究者推崇他的,因为他画得应该说最好,成就最高,无论技法还是绘画方面的影响力最大。

他1610年生于徽南歙县,俗姓江,名韬,字六奇。又名舫,字鸥盟。

他34岁那年,明朝灭亡。随后清兵入关,占领京城后又挥师南下。顺治二年(1645),多尔衮的一支军队兵临徽州,在这里遇到了剧烈的抵抗。文人最多的地方抵抗最厉害,因为文人有气节。江韬(渐江)就参加了当地一支抵抗军,他们打得还有声有色,非常善于利用地形。但旋即多尔衮增兵,歙县城陷。江韬与友人程守哭别于相公潭上,跟随残部退到福建,因为唐王朱聿键的南明隆武政权在这里,大家总得有个头。

但最终清兵压境,朱聿键也是抵抗不了。次年八月,朱聿键在武夷山被擒,后来死掉,隆武政权覆灭,复明的希望彻底落空,大家只能散了。江韬当时已是清政府挂号的人物,怎么办?他就进武夷山寺庙当了和尚,法名弘仁,字渐江。

他之前是个读书人,还要高考。家里非常穷,但是个大孝子。历史上有一段记录,他有一年出门可能是挣点钱去,比预定时间晚了一周回家。他知道家里没吃的,就扛着米往回跑。后来他觉得“完了完了,我这回去我妈也饿死了”,满脸是泪要投江自杀。后来人家劝住他,还是回家再说。回去见母亲还活着,赶紧作揖。这是一个传说,但是从清代就这么传下来。他在武夷山当了几年和尚,一直打听家乡的消息,听说太平了、清廷不再追究了,就秘密潜回家乡,因为要看他母亲。

再后来就进了黄山披云峰下的五明寺。那时他40岁,离他54岁去世只剩14年。后来他在五明寺长期住持,还曾到庐山去旅行,最后葬在五明寺周围。就过了这样短暂的一生。

WechatIMG2312.jpg

何如长林间  逍遥自解缚

《长林逍遥图》是渐江的代表作,来自安徽省博物馆。没有注明创作时间,但我们读画上的题字,有可能能推断出来。

看这幅画,第一感觉是画得很清楚。渐江的画一般给人感觉就是特别清楚,然后会感觉到一种很清冷的感觉——很安静到了很清冷,甚至有一种寂寞感。

这个过程实际上是我们看绘画时候的一种体验,书上叫做审美体验,就是你对他的一种个人感受。这种感受未必一定按我刚才的顺序,有可能是颠倒的——上来就感觉挺寂寞的,你如果经常看画或者说比较多愁善感的话。因为你看过很多热闹的画。比如我最早10多岁时候看到它,那么多画里头,他的山水一看就印象深刻,因为画得特别干净。为什么干净?因为一般的山水画有颜色,而它是纯水墨没有颜色的。

第二个,即便明代很多画家同样没有颜色的画,它在其中也显得干净,为什么?因为很多水墨画家就算画纯水墨,画上也会,比如山石上有很多墨蹭来蹭去的,我们叫皴法,用来表现石质,还有很多的点点,好多的树。但渐江这幅画上,这几项他都没有,他基本就是打框的,也就是说他的画是以线条为主,大的线条,然后加一点很淡很淡的墨的蹭和擦,所以他的画显得特别清楚干净。

再往下你会感觉他有一种清冷感,你看到一个人很独立很孤寂。这就是我们说由外表的形式感走入到这个画家他要传达的一种心情。渐江的画就是这种萧散的、冷寂的,这是清代研究者对它的定义,今天的研究者也是这样的定义。那么你看看你有没有相同的感觉。

具体再说画,黄山多是三角形的山峰,下面是梯形的山崖,所以你看这张画上最主要的就大白三角,这是受到黄山的启发。后面我们可以看到大大小小的梯形,你要说是大大小小的长方形也可以的。他的画上很少有圆的,你看瀑布旁边最右边两块大石头形成的这种圆的很少。

像黄公望他们画的,很多是那种隆起的、跟个馒头似的圆的山。但渐江的山就是见棱见角、见尖儿的,这是他得自于黄山的印象,他大胆把它用到了画上。他就画他眼前所见,而不是画古代画家画上的那些东西——有些画家照着古代画家那个样子画,可能画得很好,但他画的不是自己眼前经常见到的山。

这个就是选择。渐江很真实地去画自己生活当中所看见的山,自说自话,但当时有很多的画友、更年轻的人,被他这样的山吸引,觉得很好、画得很真实,大家也跟着画这样的几何图形的山。今天我们看到整个展厅,从中间到两边,大量的绘画都出现了这种我把它称为“几何图形的山水”,于是在明末清初就形成了一个山水画的流派。

山前面是树,这树画得非常瘦,叶子基本落光了。渐江从来不画茂密的树木,这也给我们一种很萧条很清冷的感觉,即使是夏天,你进到这里也有一种寒气逼人的感觉。

为什么?因为他是这样一种心境。为什么有这样的心境?他参加抗清斗争,抗清失败了,不得不去当和尚。对他一个反清复明的人来说,生活在清朝是一个很屈辱的感觉,所以生活没有乐趣了,这是第一点。第二点他又过的是个僧人的生活,就是比较的清淡,吃的是素食,每天青灯古卷、诵经念佛,是一种素心。这两点都造成了他的环境,给人一种清淡冷峻的气氛。

WechatIMG2310.jpg

[清] 渐江 《长林逍遥图》 纸本墨笔 安徽博物院藏

荣枯听时序  动息任吾乐

“春木抽柔条,秋老惊摇落。何如长林间,逍遥自解缚。荣枯听时序,动息任吾乐。写此林峦意,萧然远城郭。静致若可耽,慎哉勿耽搁。”

以上是位于《长林逍遥图》最上面的题款。

“春木抽柔条,秋老惊摇落”,前两句是描写风景的,显然是春天了,你看他画的就是树刚发芽。现在北京街上花树也有发芽,你感觉不管天气怎么样,春天又来了,那样一种欣欣向荣的感觉。但他把春天画得跟深秋似的,是吧?那就是心境。他的心情决定了他的画出来的那种味道。这个就是主观的东西。

艺术最重要的,就是欣赏和感受主观的东西。人类之所以发明艺术,就是要表达自己主观的感受。所以也可以说艺术就是有偏见的,是每一个艺术家他自己的偏见。你欣赏不欣赏那是你的事儿,但是他要表达自己。最有偏见的画家,比如说凡·高,他就把他眼中的美画出来。当时的人都不喜欢,过了20年才慢慢有人喜欢。

再看下两句,“百年强近半,世味亦索莫”。百年勉强接近一半,就是近半百之龄,这张画应该画于他四十八九岁。另外从专业的角度讲,他画山水非常成熟了,模式、线条,还有他的书法,根据多方比对,差不多也是四十八九岁时的状态。“世味亦索莫”,人生对他来说索然无味。这就是刚才我讲他心境决定的。

再往下“何如长林间,逍遥自解缚”。他说人生没有意思,那么干什么呢?可惜他没手机也没法玩游戏,是吧?他只能到大自然里去让他的心灵得到一种安顿。“何如长林间”,我就到树林里去,“逍遥自解缚”,把束缚解开。

还有什么束缚呢?他还沉浸在明朝灭亡、被异族统治这样一种悲痛之中。亲朋好友很多也抗清死掉了,所以他内心当中有很沉重的部分。他在告诫自己,已经过了这么多年——这画应该是1659年左右画的,这时候清朝已经开始15年了——自己该放下沉重的心情,把生活中那些不必要的束缚给它解开。这话我们今天的人听了也都能有所感。

再往下,“荣枯听时序”。一个人荣耀的时候、失落不得志的时候,他说你都不要过分挂在心上,这一切都是自然的安排。“听时序”这三个字特别好。时间、宇宙是有一个秩序的,按这个秩序走。实际上他在说服自己,已然清朝这样了,我就安顿好我后面的人生。“动息任吾乐”,我干什么?要由着我自己的性子,“写此林峦意”,我就画这个山水。他画山水完全是为了让自己解开束缚。

再往下倒数第二行第一个字是月字边加个犬,是一个古体字,通“忽然”的“然”。“萧然远城郭”,我有了这样的放下以后,突然觉得离烦躁的城市特别远。这个“城市”对渐江来说,就是清朝统治的城市,代表着王权,代表着那种社会,他要远离他们,他要做一个隐士。所以他心远地自偏。

然后往下,“静致若可耽,慎哉勿耽搁”,如果觉得这种安静的情致,你可以为此耽误你的人生,就像今天大家觉得可以为渐江留出一个上午或者一天来,他说“慎哉勿耽搁”,你慎重地做个决定,你的人生就不要犹豫了,你就好好地在这里。人生要有一个了断、要有个抉择。

这就是今天我讲得最细的一幅画。因为看一幅文人画,就在于从这个画面,然后体会他的心情,再到最后读他的题诗——如果他有题诗就一定要看,尤其渐江那样的画家。去体会他为什么画这个画,他的主题思想是什么。这样我们就了解《长林逍遥图》主要的感受和涵义了。

写此林峦意  萧然远城郭

又过了两年,大约1661年,他又创作了一件长卷《晓江风便图》。

晓江实际上是新安江的一段,流过屯溪(今天黄山市)这一段。但它更有名的一个名字,就是当地老人知道的,或者你在清代文字记录中可以看到更往前的,叫做渐江。所以你就会明白,江韬这位画家、这位抗清志士,他当了和尚以后叫弘仁,为什么要给自己起一个字叫渐江?他是把流经家乡的这段河流的名字,作为自己的字。

实际上,这条河流是从黄山市(原名徽州)流出之后,后面的水才叫新安江,前面叫渐江。所以《晓江风便图》实际上就是“渐江风便图”。

WechatIMG2311.jpg

[清] 渐江 《晓江风便图》 纸本水墨 安徽博物院藏

何为“风便”?风起了,行船更方便了。因为船是风帆的船。这幅长卷最左边,可以看到有两艘小帆船,靠右边一点的那艘船上还画了一个小人,这是有寓意的。

看长卷最后那段跋,“辛丑十一月”,一查辛丑年,1561年肯定不是,因为渐江那时候根本没出生;1761年肯定也不是,他去世了。就很好确定,是1661年的农历11月,按我们今天的时间应该是12月份。12月的安徽就很冷了,所以这幅山水也是特别的萧条,树叶几乎都掉光了,偶尔有些过冬的叶子也画得非常的稀稀拉拉。

然后又是几何图形的山,看这幅画我们可以更强烈地感受到他画山的这个特点。画正中间是一个起来的三角形的山,后面重叠着又一座,当然还点缀了一些长方形的山。远处也是比较塌一些的、钝角三角形的山。再过去江岸边,高高低低,都是钝角三角形的山。后面的山他用墨给皴擦过了,显得山重水复的感觉。

他为什么这样去画呢?

第一个,这是他的风格特点,他所有的山水都是这样的。刚才我们讲了,他内心就是孤寂、幽暗的一种心境,他一切人生的繁华热闹,从1644年3月19日崇祯皇帝殉国那一天开始,就全没有了,因为他是深受儒家忠君思想影响的,承平时他可能反对崇祯皇帝刚愎自用、惰政或者贪官腐败,但是一旦国难当头,皇帝对他来说,就是国家的象征。

为什么小船上有个小人儿?后面的题跋暗示出来了,他是为伯炎画的。伯炎是谁?一查,这个人姓吴,叫吴伯炎,是一个商人,生意做得还挺好的。商人经常要到外地去做生意,吴伯炎这一次要去广陵。题跋上也有“广陵”,就是今天的扬州地区。去广陵那就对了,因为扬州是南北交通的一个中转站。走之前他送给伯炎这幅画,画的就是他们共同的家乡渐江。

他们都是歙县人,这位做生意的伯炎,自己也写书法画画,他的字写得相当好。这幅长卷后面第二段,有8行都是他写的。吴伯炎写的是他大名,单字“羲”。吴羲,字伯炎。所以底下盖的印章就是“羲”,首款也是“羲”这个字。他喜欢书画,可能从小就喜欢。做生意挣了钱以后收藏书画,就认识了渐江。他非常欣赏渐江的绘画风格,跟他交往甚密,甚至渐江有好几次住在他家,有时候住的时间非常长。

大家要注意,渐江是抗过清的,多多少少这个秘密会传出去,别人会知道,所以吴伯炎能收留他在家住着,这本身就是一个暗地里拥护明朝的象征,他肯定是知道历史的,所以他冒了一定的险。他们之间是惺惺相惜的关系。

渐江的身体肯定不好,可能之前打仗受过伤。为什么吴伯炎要他住家里?估计给他治病,煎中药什么都方便。吴伯炎非常有情义,他知道渐江是被政府通缉的。康熙也比较开明:你们这些反叛者,只要进了寺庙或者道观什么的,我就不追究了。但是一旦还俗就不行,八大山人也是这样,用当和尚把自己保护起来。

静致若可耽  慎哉勿耽搁

有这样的好朋友让他住在家里,还让他看自己的收藏。这个收藏当中最重要的,有渐江最为崇拜的一位画家的字画。谁?就是元代大画家倪瓒,是整个新安画派的祖宗。也可以这样去讲,称倪瓒为宗,渐江为师。渐江以后的画家都说:我有两个老师,远的没见过面的,倪瓒,他为宗;见过面的,或者说见过他画比较多的,就是渐江这样的,所以以渐江为师。

吴伯炎收藏的倪瓒的画,其中有两张,画史上提到非常好的,现在都在故宫博物院。这个作品给渐江以极大的鼓舞。为什么?因为他已经开始画这样的冷静风格的山水了。他知道倪瓒,那么见到了原作之后,更加坚定了他画这样的山水的信心。

这是通过题跋可以了解到的蛛丝马迹,我把它解释出来。

那么小帆船上的人应该是点到为止,就是吴伯炎。亭子也很有名,当年晚明的人给它命名“宾虹亭”。后来20世纪,安徽歙县又出了一位大画家叫黄宾虹。他本名不叫这个,是后来给自己起名叫宾虹,就是因为他特别欣赏渐江和他家乡孕育出来的新安画派,而且还有这座亭子。这是文人相互之间由古到今的一种传承。

所以这张《晓江风便图》非常有故事,看似是一幅冷清的山水,实际上埋藏了渐江送别挚友的那样温暖的心情。第二段跋仔细读,吴伯炎写道,渐江师送我这张画真是太好了,后来我做生意正好受困在扬州——可能是人家生意对方没给钱,或者说这一做生意就好几个月大半年的时间——我就多次靠看它解闷儿。渐江送他这张画也是让他解闷儿用的,因为他没手机,就只好拿这个画儿解闷儿了。他就说道:我特别感谢他,让我在孤寂的扬州能够经常欣赏到这幅画,宽慰了我的内心。

所以这是两个好朋友之间的唱和。吴伯炎不仅是渐江的好朋友,也是他的赞助人,他花钱来买他的画。所以渐江的很多作品都收藏在他手里。这是渐江最好的作品之一,安徽博物馆馆藏珍品,故宫博物院非常想得到,但不行。

那么题跋的第三段字写得特别大,写字的那人叫程守,也是渐江的好朋友。他在那个里头就有很有趣的一个表达,他说我也跟他特别好,可是他送我的画就没有这么好的,他对吴伯炎也太好了。特别有意思,表达了一种吃醋,也是一种开玩笑。当然了,吴伯炎是他的资助人,还是有远近亲疏关系的,是吧?不一样。

最后一段跋是渐江的崇拜者之一,本身也是个大画家,名声比渐江还大,就是石涛。后来清朝人写艺术史,提到明末清初四个最有名的僧人,其中就有渐江,还有石涛,另外就是八大山人,还有髡残。石涛一生当中最为崇拜的画家有好几个,最崇拜的是渐江。还有一个是南宋僧人叫担当。他后面题跋里头就说,渐江的画学倪云林入了骨髓,但又呈现出跟倪云林不一样的面貌。他由衷地赞叹夸奖。

供图/王建南

相关阅读
寄托在墨色与线条里的灵魂独白——评画家佛客的牛画艺术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1-10
国学|把岳飞画成“岳云鹏”,这幅画靠谱吗?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1-29
画葵近二十年,许江最新个展呈现葵园与山水之美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3-11-07
散文|汪曾祺:看画
名家散文 2023-10-31
京城看画记:各种画展令人目不暇接
北京日报 2023-05-17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