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社区如何精细治理为电动自行车“排雷”
解放日报 2024-03-19 07:31

■管好小区内的电动自行车,关键在于相关管理手势、措施要落在出行便利需求和安全需求的“交叉点”上。而找到“交叉点”的关键,依然是精细化治理

■浦东新区张江镇自行开发了电动自行车充电设施集中管理系统,能将充电桩、消防设施、监控、烟感设备等数据信息实时上报城运中心“一网统管”平台,快速闭环处理过充、过载、使用大功率电瓶等行为

“为了自身和他人安全,禁止电动自行车进入楼道,不在楼梯间、过道或室内充电,禁止飞线充电。2024年2月24日。”

看着这份贴在楼栋口的物业告示,杨浦区文化佳园小区保安周师傅长舒一口气:“最近别处电动自行车火灾事故频发,大家头脑里那根消防安全的弦终于绷紧,愿意把电动自行车停放到指定地点了!”记者跟随周师傅走进楼栋,只见原先停在一楼电梯旁的几辆电动自行车已不见踪影,楼栋公共空间重新变得宽敞起来。

近日,沪上不少小区物业都在楼栋口贴出类似的安全告示。市公安部门、消防部门、物业管理部门等都在开展专项检查,相关违规现象、消防隐患正被整改。

电动自行车管理,涉及生产、销售、使用、停放、充电、回收等环节和场景,社区是电动自行车管理全链条上的一道重要“安全阀”。电动自行车隐患“排雷”不能一阵风。能否通过社区精细化治理,将事故隐患杜绝?城乡社区层面管理电动自行车,还有哪些难题待解?

便利和安全孰轻孰重?交叉点在于精细化治理

前些天,记者在位于长宁区愚园路上的一条老弄堂内看到,主弄堂一条20多米长、宽度仅能容纳一辆车加一个人并排通过的支弄堂,停放了7辆电动自行车。另一条宽度可容纳两辆机动车并排通过的老弄堂,50米内停放了13辆电动自行车。

长宁区一位社区干部告诉记者,这些电动自行车的车主有的是本小区居民,也有的是在附近上班的快递、外卖、餐饮业从业人员。“弄堂车棚仅有约100个车位,但这里的电动自行车远大于这个数字。无处停放时,车主就会把车停到居民楼一层公共区域、弄堂公共过道、公共厨房等处,停车矛盾、安全隐患明显。”

“非要等到发生火灾再重视吗?”在弄堂内走过的一位居民抱怨道,不少居民都反感、抵触电动自行车随意停放、充电等行为。

有人反感抵触,有人我行我素。记者发现,社区电动自行车管理的难点,集中体现在出行便利需求和安全需求之间的某种矛盾。一般来说,有车的人、要用车的人,停车、充电往往优先考虑出行便利需求;而日常生活中不靠电动自行车出行的人,对消防安全的需求则更重视。

而在特定时期、特定事件上,居民对于出行和安全两类需求孰轻孰重的考量,也会发生微妙变化。

记者询问了中心城区、郊区多个街镇、社区的居民,不少居民认为,在最近多地因电动自行车管理不当引发安全事故后,相较于出行便利需求,安全需求占上风;而一旦过了“风头”,出行便利需求可能会重新凌驾于安全需求之上。

这两类需求的矛盾,集中体现于一件事:充电桩的安装选址。浦东新区沪东新村街道党工委书记苏珏旻告诉记者,2022年8月,街道拟投资220余万元对18个小区进行电动自行车集中充电场所建设。“充电桩装在哪里?装得离有电动自行车的居民家远了,大家嫌不方便;装得近了,有的居民担心有安全隐患,产生‘邻避效应’。”

华阳路街道一名社区干部告诉记者,此前街道内有老旧小区好不容易确定动用小区维修基金安装充电桩,但因充电桩距离居民楼太近,居民担心充电桩有安全隐患,反对安装。

苏珏旻认为,管好小区内的电动自行车,关键在于相关管理手势、措施要落在出行便利需求和安全需求的“交叉点”上。而找到“交叉点”的关键,依然是精细化治理。

比如,要摸清底数,加强电动自行车的社区登记,在此基础上实现停车位、充电桩的精准供需匹配。记者调查发现,上海不同街镇、社区的电动自行车保有量情况差异大,停车棚加装难度差异大、重视程度不同,一些街镇面临“底数不清”的情况。

“小区内增加一辆电动自行车,不像增加一辆汽车那样需要登记,如果不专门清点,我们也不知道小区里有多少电动自行车。可借全市住宅小区消防安全管理专项检查的契机,加强电动自行车在社区的登记管理,因地制宜匹配停放和充电需求。”浦东新区一位社区干部告诉记者。

沪东新村街道博三居民区书记王莉俊告诉记者,各类空间腾挪问题,是老旧小区的主要矛盾之一,在机动车停放需求、加装电梯需求等各类空间需求中,电动自行车车主群体处于较弱势的一方。“去年,为了腾挪出十多个分布在小区各处的车棚和集中充电场所,我们特意请来了专业设计师。建议对于老旧小区的停车棚、集中充电场所建设改造,相关部门和机构可提供机制化的智力支持。”

自行充比集中充合算?两者社会成本大相径庭

“每月车棚管理费为25元,一年要300元,太贵了。”曹家渡地区一个老公房小区内,一位推着电动自行车的居民向记者抱怨。他告诉记者,不少居民都不愿意交这笔钱,宁愿把车停到别的地方,自己解决充电问题。

根据相关部门统计,截至2023年12月10日,全市约1.3万个住宅小区中,已有约1.25万个住宅小区建有电动自行车充电设施。不过,充电设施“有没有”和居民“用不用”之间还有一定距离。记者采访发现,如上述老公房小区一般,“小区有车棚、有充电设施但居民不用”的现象并不鲜见。

居民为何不用?主要是出于对充电成本的考量。相较于集中充电,把电瓶拎回家充,电费更低。

在今年的上海两会上,市人大代表王海波专门递交了一份关于电动自行车集中充电桩建设的建议。建议称,目前上海各区的两轮电动自行车集中充电桩多数为“政府集采加公司运营”的模式,充电价格标准不一,集中充电设备的引导优势没有发挥出来。

此前,媒体频繁接到相关投诉。比如,家住徐汇区龙华街道龙南七村的徐女士曾反映,原先每月只需花近40元给电动自行车充电。小区换了智能充电桩后按小时充电,电费加停车费每月共需120元左右。媒体关注后,徐女士所在小区将相关费用调至合理范围内。

“充电费用看似不高,但对于居住在动迁小区、老旧小区的价格敏感人群来说,这笔费用容易成为他们选择违规充电的理由。”浦东新区周家渡街道昌五居民区书记陈莲萍告诉记者,小区不少居民觉得3小时1元的充电费“不划算”,因而选择入户充电。普陀一个老旧小区的社区干部也告诉记者,集中充电桩充满一次要2至3元,居民在家充电只需不到1元。

集中充电和自行充电,两种成本在价格层面看似相差不多,却导致居民做出不同的选择,从而造成社会成本大相径庭。

苏珏旻告诉记者,几年前,浦东新区一街道曾发生过一起入户充电事故,导致2人死亡。事故原因是楼下充电桩1元钱可充3小时,但充满一个电瓶需要4小时。居民不愿在充电3小时后再下楼补缴费用,因而选择入户充电,最终引发事故。

“要更改运营商盈利模式。建议政府相关部门规定充电桩运营商不得通过限制功率输出增加居民充电成本来盈利,同时要求物业公司和运营商的分成模式透明公开,尽量使电池正常的电动自行车能‘1元充满一次’。”市人大代表王海波在建议中表示。

长风新村街道党工委书记顾晓鹏则建议,社区充电桩可以探索设置先扫码充电、后续产生费用再进行结算的收费模式,或者多实施一些充电优惠政策。比如根据电瓶充满的实际时间来收费,让居民感受到充电桩的实惠,更愿意在充电桩上充电。

人力和资金不足咋办?技术赋能激活社区自治

不少街镇、社区干部告诉记者,在电动自行车管理方面,存在社区管理力量不足、权限不够、资金短缺等问题。

根据公安部《关于规范电动车停放充电加强火灾防范的通告》,对于有物业服务企业或者主管单位的住宅小区、楼院,物业服务企业、主管单位应当对管理区域内电动车停放、充电实施消防安全管理。“不过,这种‘管理’往往只能是劝阻、张贴告示等方式,物业人员并非执法主体。”杨浦区文化佳园物业管理人员告诉记者。

另外,改造停车棚、加装充电桩都需要资金,目前不同区域、不同街镇的重视程度不同,有的街镇、社区面临资金缺口。长宁区华阳路街道社区干部告诉记者,老公房小区居民往往不愿意动用维修基金增设、升级电动自行车充电装置,更希望由政府兜底扩充小区公共充电设施,但目前政府财政只覆盖小区车棚的设施升级。

管好社区内的电动自行车,人力和技术要结合。在这方面,崇明区城桥镇和浦东新区张江镇的做法值得借鉴,两个镇都充分运用智慧化治理手段,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社区管理力量不足、权限不够的尴尬。

崇明区城桥镇宝岛世纪园南侧有一处新建的室外智慧车棚,每个车位配备有充电设施,居民扫码即可启动装置,建成运营数月,深受居民欢迎。“以前飞线充电是常见现象,现在有了智慧车棚,电动自行车避免风吹日晒雨淋,还解决了停车难、充电难的问题。”居民周阿姨告诉记者。

记者了解到,目前城桥镇已对40余个既有车棚加装了消防设施和充电设施,智慧车棚应用场景接入镇级城运平台,将监控、安防、消防的移动端预警装置以及管理平台连通,通过“一网统管”对充电情况进行数字化管控和闭环处置。

拥有近4万辆电动自行车的浦东新区张江镇,自行开发电动自行车充电设施集中管理系统,能将充电桩、消防设施、监控、烟感设备等数据信息实时上报城运中心“一网统管”平台,快速闭环处理过充、过载、使用大功率电瓶等行为。

要让人力监督和技术赋能两种管理手段更好结合,关键是充分发挥好“人”的作用,激活社区自治力量。

对于电动自行车随意停放、入户充电、飞线充电等行为,相关法律法规早有明确规定,也有相应的处罚方式。《消防法》第六十二条第二款规定,非法携带易燃易爆危险品进入公共场所或者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处罚。《高层民用建筑消防安全管理规定》第四十七条第七款则规定在高层民用建筑的公共门厅、疏散走道、楼梯间、安全出口停放电动自行车或者为电动自行车充电的罚款规则。《上海市非机动车安全管理条例》第二十九条指出,禁止电动自行车在建筑物首层门厅、共用走道、楼梯间、楼道等共用部位,以及疏散通道、安全出口、消防车通道及其两侧影响通行的区域、人员密集场所的室内区域停放、充电。

“要加大执法力度,做到有法必依。可鼓励居民互相监督,利用各区原有的‘社区通’‘全岗通’‘幸福云’等社区管理平台,鼓励居民发现电动自行车违规行为后拍照一键上传举报,社区相关举报信息和非机动车管理部门、公安部门、消防部门在系统后台联动共享,方便执法部门及时依法处理。”有基层干部建议。

文/茅冠隽 杜晨薇 舒抒 周楠

编辑/倪家宁

相关阅读
电动自行车“上楼”为何屡禁不止?如何解决?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05-12
407位“楼层长”管2800辆电动自行车 破解电动自行车进楼难题 这个小区有妙招
武汉晚报 2024-04-03
防火“红灯笼”上岗!密云区果园街道为电动自行车加“安全锁”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3-01
社区边角空间“微改造”变身车棚 电动自行车不入楼不入户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1-08
防范电动自行车上楼入户隐患 北京石景山区已安装电梯阻车系统2872套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2-26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