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体育课设置的关键是让学生爱上体育
环球时报 2024-03-14 09:15

两会期间,有全国人大代表提出:“对于青少年而言,更要重视体育健康教育,建议中小学校能够每天开设一节体育课。”2023年年底,深圳市教育局发布《关于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实行每天一节体育课的通知》,明确从2024年1月1日起,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每天开设一节体育课。而在此之前,北京、上海等地也都出台过类似文件。

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开齐开足体育课,鼓励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每天开设一节体育课。2022年,新修订的体育法新增“确保体育课时不被占用”“保障学生在校期间每天参加不少于一小时体育锻炼”等条款,从法律高度保障了青少年体育活动的权利。代表委员和各地有关体育课时增加的提议与探索,无疑是对国家政策法规的积极回应与扎实推进。

此外,近年来,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呈现一定下滑趋势,且有低龄化发展倾向。而在身体健康问题之外,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也应当引起我们重视。根据《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我国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达15%—20%,接近于成人。要改变上述状况,让青少年拥有强健的体魄和阳光的心态,就必须让孩子们跑起来、动起来、跳起来,每天一节体育课,强化了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重要意义,是提升青少年身心健康水平最有效、最直接的选择之一。

“每天一节体育课”提议的初衷令人赞赏,其背后的价值取向也值得肯定。但仅仅是这一项举措恐怕还不够,需要其他软硬件条件的辅助。一是硬件设施如果不匹配,容易陷入形式主义怪圈。当前,许多中小学在体育师资、场地和设施条件方面都比较有限,如短期之内无法改进,单纯强调增加体育课时,就可能会出现“为了上课而上课”的情况,甚至违背运动科学和人体健康规律,在不适宜的时间开展体育训练,致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二是体育应试偏离初衷,沦为学生“追分”的手段。随着体育纳入中考,一些学校为确保学生通过测试、尽可能拿到高分,在体育课上主要对标测试项目设置体育课程内容,甚至出现“填鸭式”训练,如此一来,体育课时的增加不仅无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而且会消磨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热情,一定程度上背离了“以体育人”的宗旨。

体育课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的不仅仅是体育技能训练的任务,还有学生身心健康的保障、体育兴趣的培养、运动习惯的养成,以及体育精神和家国情怀的涵养等使命。保障每天一节体育课,归根结底是为了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的运动习惯,帮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锻炼意志,进而让学生真正爱上体育,从而达到以体强身、以体育心的目的。

为此,要深入推行“每天一节体育课”,不仅要关注课时“量”的问题,还要采取相应措施,确保“质”的真正达标,为学生创设热爱体育的空间和条件。具体来说:

第一,要转变育人理念。学校、家庭和社会都要真正树立起“健康第一”的理念,从认知和行动层面将孩子身体健康和心灵阳光放在首位。同时,学校体育、家庭体育和社会体育还要协同发力,共同致力于对孩子体育兴趣和运动习惯的挖掘与培养。

第二,要完善课程内容。注重课程内容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增加的体育课时要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可选择的运动项目和类型,如有氧运动、力量训练、灵活性练习等等,在促进学生身体各方面均衡发展、确保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得到全面锻炼的同时,也能满足不同学生的运动兴趣和爱好。

第三,要优化保障条件。结合学校增加体育课时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师教学任务,必要时考虑增加体育教师人数或者聘请校外专业人员提供教学服务,特别是针对一些非常规的体育项目,如棒球、垒球、击剑等,可充分借助校外专家力量。此外,还要进一步完善体育设施和设备,对学校原有运动空间进行充分挖潜,如学校体育馆、操场、跑道、庭院等都应得到最大限度利用,更好地满足学生们的运动需求。

第四,要改革评价机制。考试只是体育教育的起点,培养终身的体育兴趣才是重点。为此,应探索开展体育学科的“教学评一体化”,引进智能化设备,实现实时精准调控,确保每个孩子都有适合自己的运动量和运动方式的同时,开展有针对性的过程性评价。此外,还要进一步丰富中考体育测试项目,充分尊重个体差异,引导学生自觉热爱体育运动,享受运动的乐趣。

文/李洋(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王涵

相关阅读
愿体育课每天与孩子不见不散
中国教育报 2024-05-08
义务教育阶段部分学校试点每天一节体育课 合肥揭开“大体育”改革序幕
中国青年报 2024-04-08
每天一节体育课,如何确保不被挤占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3-07
每天一节体育课,如何确保不被挤占?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3-06
小学生体育课搬到西山滑雪场
北京海淀官方发布 2024-01-26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