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全国人大代表、齐鲁制药集团总裁李燕:个别学校因一味追求学习成绩而挤占科学课程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3-08 17:45

全国两会期间,北京青年报记者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齐鲁制药集团总裁李燕。她建议,建立配套的评价激励机制,充分调动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参与中小学科学教育的积极性,做好科学启蒙、工业启蒙。

她说,“国家应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系统谋划和加强科学教师的职前培养和职后提升。”

北青报:您为什么关注中小学科学教育的问题?

李燕: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力量对比深刻变化,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未来科技进步将更多依靠原始自主创新、创新人才将更多依靠自主培养。

2020年,在科学家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科学兴趣的引导和培养要从娃娃抓起”;2023年7月,在给“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代表的回信中,总书记再次勉励科技工作者以优质丰富的内容和喜闻乐见的形式,激发青少年崇尚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

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是总书记念兹在兹的大事,需要主动超前布局,切实协同联动。

北青报:您认为,中小学科学教育目前存在哪些问题?

李燕:我发现,目前对科学教育的认识还不够深刻,个别学校存在因师资不足科学课程开不齐、因一味追求学习成绩而挤占科学课程的情况,更是有不少家长认为科学就是“副科”,即便学生有兴趣也被“唯主科、唯分数”的错误观念耽误。

科学教育的协同联动仍有待加强,因相关激励措施的力度不够,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业等优质资源在中小学科学教育中发挥的引领作用明显不足。

同时,科学教育的基础保障还不够健全,在科技馆、实验室等教育场馆建设和专任科学教师培养方面还需要加大投入。

北青报:从国外情况看,有没有什么可供参考的经验?

李燕: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欧美等发达国家非常重视科学教育。

2018年12月,美国发布《绘制成功之路:美国STEM教育发展战略》,提出要在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四门学科)领域的国民素养、发明创造和劳动力就业方面成为全球领导者的目标,呼吁全美学校、家庭、社区、公司和行业协会联合起来,共同将美国打造成全球STEM领域的“北极星”。

2022年12月,美国教育部发布《提高标准:面向所有学生的STEM卓越计划》,强调进一步实施和扩大公平、优质的STEM教育,涵盖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所有学生,培养学生的全球竞争力,为未来参与全球竞争做好准备。

2019年2月,德国联邦教育及研究部推出“MINT行动计划——在MINT教育中走向未来”战略框架,集合了支持和加强MINT教育(科学、信息学、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各种措施,尤其强调青少年MINT教育、MINT专业人才培养、提高MINT领域的女性机会、社会中的MINT教育四个重要方面。

2022年6月,德国启动了MINT行动计划2.0,设定了合作、质量、网络、家庭、研究以及早期培养五个新的行动领域。

此外,英国、芬兰、澳大利亚、日本、印度等各个国家都在制定科学教育标准、构建科学课程体系、强调校外实践、整合社会力量和强化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扎实有效的实践探索,切实推进了科学教育的稳固发展。

北青报:那您对此有什么建议?

李燕:我认为,科学教育对培养科技人才、创新人才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而要发挥科学教育的重要价值,必须从小抓起,在体制机制方面统一谋划、协同推动。

应该建立配套的评价激励机制,充分调动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引领中小学科学教育的积极性,做好科学启蒙、工业启蒙。

发挥评价的指挥棒作用,尝试在高校教师职称评定、人才认定等项目中加入服务中小学科学教育的指标,切实调动高水平科技人才投入科学教育的积极性。

同时在高校学科评估、科研基金支持等方面适当对积极服务中小学科学教育的院校予以奖励。

北青报:教师队伍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

李燕:是的。要重视科学教师队伍的培养。

中小学科学教师应是全面发展的跨学科人才,需要具备物理、化学、生物、工程、计算机、天文、地理等多学科素养。

然而目前我国本科及研究生的专业界限都较为明确,基础理科发展情况参差不齐,所以科学教师的职前培养和职后提升均需要国家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去系统谋划。同时,还要进一步完善科学教育的育人体系。

北青报:如何完善?

李燕:首先要提升科学课程的研发质量。目前各地市开发的科学教材良莠不齐,大多是“重知识轻探究、重灌输轻体验、重结论轻过程”,课程设置的多样性、趣味性和前沿性不足。

建议教育部召集各领域专家,按照以学生为中心、培育科学素养的理念编写高质量教材,指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

在科技馆、科学教室、实验室的投建上进行合理规划并严格落实经费保障,中小学科学教育是一项筑基工程,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搞好硬件建设,切实提高科学教育的效果。

另外,尽早识别甄选在科学方面富有兴趣和潜力的学生,通过校内开设前沿选修课程、校外组织“少年科学营”等多种形式深化跨学科育人育才研究,让他们能长期开展科学探究和实验,涵养科学家精神、立志科技报国。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孟亚旭
编辑/马晓晴
校对/李建良

相关阅读
功利化追求竞赛成绩无益孩子成长
中国教育报 2024-05-15
发现和培养更多拔尖创新人才
光明日报 2024-04-14
全国人大代表陈宏斌——建议在中小学实施“工程教育”,及早发现具有科学兴趣的孩子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3-08
全国人大代表李燕锋:完善联动机制,合力解决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03-03
2024年北京将在全市设立课程教学改革实验校 鼓励高校实验室向中小学开放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2-29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