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不能放任鱼龙混杂的招聘信息干扰就业市场
工人日报 2024-03-07 11:00

据北京日报客户端报道,春节后返岗高峰到来,不少人盘算着从手机和网络上寻找新的工作机会。记者调查梳理一些涉及招聘、找工作的案例发现,有的工作打着“新项目”“高收入”旗号,有的招聘岗位“挂羊头卖狗肉”,背后实则都有坑蒙陷阱的嫌疑。专家提醒,当前线上各类招聘信息鱼龙混杂,有一定风险,需要个体在求职过程中多些警惕。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传播愈发便捷,求职市场也逐渐向网络拓展。这极大方便了求职者获取相关信息,在线笔试、远程面试等也帮助求职者节省了不少求职成本,提高了找工作的效率。

但硬币总有两面,网络作为开放平台,各类求职招聘信息往往鱼龙混杂,真假难辨。比如,一些不法分子利用求职者对高薪的渴望,故意夸大职位待遇,甚至虚构公司背景和业务,求职者一旦轻信并投递简历,很可能陷入诈骗团伙的圈套;有公司在入职前收取名目繁杂的费用,甚至要求求职者“贷款上班”,由此导致一些求职者还未入职就已背上沉重的经济负担。

网络虚假招聘信息屡禁不绝,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成本低、回报高、风险小。相比传统的诈骗方式,借助网络有一定的隐蔽性,甚至完全不会暴露自己的身份,求职者众多,难免有人会心动从而上当受骗。与此同时,一些平台可能把关不严,对招聘信息的发布要求比较宽松,甚至不审核招聘方的资质。

如何防范招聘信息中的风险?

首先,求职者应尽可能选择正规渠道获取相关信息——招聘单位官方网站、人才市场等正规渠道发布的招聘信息往往经过严格审核。在投递简历前,求职者应对公司背景、岗位职责等进行深入了解,还可以通过查询企业官网、工商注册信息等方式,来判断公司的真实性和业务规模等。

其次,有关部门应加强对招聘市场的监管力度。一方面,要规范招聘信息的发布和传播,打击虚假招聘;另一方面,对可能存在的诈骗等行为,须多一些顺藤摸瓜和刨根问底。一些上当受骗的人也应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或举报,积极维权。

2023年6月,人社部等三部门梳理汇总了黑中介、招聘“套路贷”、传销“拉新”等求职招聘服务领域四类十个典型陷阱,分析了其主要特征及作案手法,并提供了典型案例和防范提示。包括高校毕业生在内的诸多求职者,在找工作前都应先看看类似的普法宣传。学校、职业培训机构等也应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提高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是经济发展最基本的支撑,也是全国两会的热点话题。党和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就业问题,明确提出实施“就业优先”的战略和政策,制定了一系列促进就业的措施,不断优化、提升就业服务。实现预定就业目标,既要落实好各项政策、提供好相关服务,也要对在这其中浑水摸鱼的情况进行整治和打击,充分维护好求职者的权益,增强求职者的信心。

让越来越多的人能够更顺利、便捷地找到契合自己的岗位和工作,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和谐统一,任重而道远,方方面面还须继续努力,担当作为。

文/弓长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王涵

相关阅读
近期就业市场,这些领域招聘需求走高
新华社 2024-03-28
专场招聘、联合招聘、系列招聘 各地发力帮助大学生就业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03-11
图记|节后招聘助就业
新华社 2024-02-20
力促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 西安这场招聘会要招3万余人
西安晚报 2023-07-21
别让“奇葩招聘”破坏就业平等
经济日报 2023-07-13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