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崇州,有一片“造梦”的田野。你可以化身19世纪俄罗斯娜塔莎大妈,过上悠闲的田园生活;扮成欧洲庄园主的女儿,裹着蕾丝长裙在大自然中劳作;或穿上知青服扛起锄头,重温那段激情岁月。
来这里“圆梦”的主角,大多是孃孃奶奶辈的人物。告别甩纱巾、翘指、叉腰的拍照姿势,她们在这里体验一整天的农场生活,留下一组油画般的户外写真。
出片得靠修图师磨皮瘦身,妙手回春?恰恰相反,几乎没人要求“P瘦一点”,脸上的雀斑、发福的腰身、皱纹、白发等岁月痕迹完整地留了下来。
不似传统影楼摆拍,在这里,人们在农场中玩乐,全靠摄影师抓拍——几个从小到大的玩伴重温儿时野趣,白发苍苍的老知青们再同唱一支歌,离开土地大半辈子的伉俪拉着手走过田间地头。
镜头定格下一个个充满张力的模样,背后的记忆和情感始终是流动的。
每人收费118元 可以在农场玩一整天,换6套服装
现实版“好梦一日游”
崇州凡朴农场像是现实版“好梦一日游”。一切都很“真”——大片的草地、麦田和树林是天然“摄影棚”。拍欧洲田园风时,“娜塔莎们”会换上手工制作的蕾丝长裙,弯腰在麦田收割,若要当《红高粱》里的九儿,有一段酿酒的戏份。农场是原汁原味的模样,左几步是一个磨盘,右手边是一堆堆草垛,前面小溪边搁着一块洗衣板。
70后的凡朴农场创始人涂海霞说,造梦的秘诀,在于唤起人们心中的真情实感。“我们的目标客户是55-70岁的中老年女性,这一年龄段的人们经历了城乡的巨大变化,跨越了截然不同的文化和生长环境,她们内心是很渴望表达的。”
农场推出了田园风、知青风、芳华风等多种服饰风格,搭建对应道具,满足多重拍摄心愿。每人收费118元,可以在农场玩一整天,换6套服装,包一顿午饭。如果要请农场的摄影师拍摄,每人再加100元。
从2016年推出摄影业务以来,农场一度在网上爆火,不少人来这里圆梦。有祖孙三代一起前来,为让在城里长大的小孩看看乡野,“看看妈妈和姥姥是这样过来的。”还有阔别多年的老知青们,几十个人约在农场重逢。老知青邹晓容说:“你没怎么变,还是当年那个模样。”平淡的寒暄,拉开了一段难以忘怀的往昔。
走在田间小道,挥动锄头松土,呼吸着甜津津的泥土气息,老知青们思绪纷纷。
一旁的摄影师从不打扰,只是变换角度,捕捉她们最生动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一位奶奶说,从前没有留下影像资料,现在拍了带回去给儿女看看。
涂海霞观察到,前来拍摄的老人们,回忆起往昔并没有太多唏嘘慨叹,更多是因为人生中走过了这样的一段旅程,而感到满足。“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美,展现出来的状态也不同,我们只是引导客人进入故事,她们自然而然就会呈现出很有力量的感觉。”
“给你一天,穿越到你梦想中的农场”
“蓉漂”成为乡村造梦者
2013年以前,涂海霞和丈夫生活在北京。因丈夫考上了电子科技大学的博士,涂海霞也想改变生活,她便辞去了媒体的工作,和丈夫一起来到成都。他们在崇州找到一片开阔的田野,计划打造一个有机农场。因为想将绿色乡村的理念传递给下一代,农场推出了儿童研学项目。
“我们希望不仅做好有机农业,还能传播乡村美学,唤起人们的共鸣。”2016年起,涂海霞开始尝试田园摄影,最初只是搭一点场景,方便来玩的人们拍照。随着人变多了,涂海霞和团队开始手工制作田园风的服饰,搭配全套的道具,养起马、牛和家禽,聘请了十几位专业的摄影师。团队提出的口号是:给你一天,穿越到你梦想中的农场。
爆火出现在2017年,“很突然”,涂海霞感觉业务量一下子上升了,一天能接待400、500人。好多是外地阿姨团,看到朋友发的朋友圈后找来的。摄影业务开放春、夏、秋三季,从早上9点开门到晚上6点关门,农场中随时都有客人选衣服、拍照。
涂海霞一开始感到有点意外,但是后来她理解为,一方面因为乡村振兴的大背景,越来越多人把农村当作是美好和思乡的寄托。另一方面,很多城市人步入青山绿水中寻求疗愈。“其实人不需要那么多东西,见到好的景色,呼吸好的空气,从简单的事情中寻找快乐,这些才是心灵的财富。”
在农场中,涂海霞打造了咖啡馆、文创空间、教育空间,团队员工来自各种有意思的职业,有互联网大厂员工、企业家、高校教师。乡村的机遇吸引着更多年轻人,踩在社会时钟上,更容易实现自己的价值。
涂海霞正把乡村摄影的镜头拉得更广。2024年春节,她位于攀枝花市迤沙拉村的旅拍工作室启用,主要接待在此过冬的“候鸟老人”,享受温暖的阳光和自然风景。涂海霞正和外地团队进行对接和孵化,把乡村摄影做得专业化、标准化,让旅拍走进全国各地的特色村落,为更多老人留下回忆。
新闻观察
“老人也渴望呈现自己的生命之美”
做老年摄影之前,涂海霞觉得合适老人的文旅产品不多,退休之后打打麻将,或者约着去农家乐晒太阳,精神满足并不强。
当下正步入老迈的这一辈人,更显得特殊。随着城镇化推进,许多乡村人口直接转化为城市人口,几十年的光景,沉淀下满满的乡愁。
在他们的回忆中,乡村占据着很大分量,走过的山路、见过的景色、侍弄过的田地……涂海霞虽然生长在城里,但很能共情于这种“找到来路”的心愿,因为她已领略过大自然会如何抚慰人心。
在影楼,流水线般的拍摄,造就流水线般的模特儿。老人们害怕自己表情、动作太过僵硬、镜头感差,有时显得无所适从。而步入田野,整个人是很舒展的,重拾农具也是兴致勃勃的。
“这一代老人很重视回忆的价值,并且渴望沟通,拍摄的本质正是允许这一切发生。”涂海霞接待过一大家子来这里拍金婚纪念照,白发苍苍的夫妻携手在田野漫步,在场的许多人都感受到了一种生命的力量。
“阿姨们也不会要求P图,这不是她们的追求。她们希望去呈现她的生命之美,所以我们基本都是出原片。”当天拍完就能拿到电子相片,姐妹们一起捧着手机兴奋地翻看,这张你在干啥,这张我在干啥,开心地讨论着。她们会讲过去的见闻。涂海霞觉得,自己从客人那里学到了很多。
田园摄影的热度背后,是不可忽视的老年人社交需求。中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规模最大的国家,目前60岁以上人口近3亿,预计到2035年,60岁以上人口将突破4亿,在总人口中的占比将超过30%,进入重度老龄化社会。
当“银发经济”成为经济新赛道,许多助老产品聚焦于护理、医疗、保健,但提升情绪价值的产品选项,还有很大的拓展潜能。
似乎到了老年,朋友越来越少,眼里只有儿女的小家。田园摄影的走红提醒着人们,老年人也有自己的社交圈,也有自己的精神生活。
来拍写真的黄姐62岁,从前她一门心思扑在女儿、外孙女身上。自从隔三岔五约着老友去周边转转,她觉得生活更平衡了。她渐渐意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世界,活得“自我”一点,是对孩子、也是对自己的成全。
文/叶燕 张芷旖
编辑/倪家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