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话题丨人间清醒第一人,为什么世人皆爱苏东坡?
人民出版社读书会 2024-01-28 12:00

为什么世人皆爱苏东坡?

只要你读宋词、练书法,就一定知道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黄州寒食帖》。即便你不练书法也不读宋词,那也一定听过一道美食“东坡肉”。

苏轼爱游山玩水,也爱结交朋友,更爱发明美食、对酒当歌。他一生中体会过常人难以体会的心酸与曲折,但无论命运如何嘲弄,他都能活出自己的洒脱与从容。

对于苏轼,林语堂曾这样评价:“他最大的魅力,不是让内心被环境吞噬,而是超出环境,以内心的光亮去照亮生活的路。”

虽然苏轼生活的时代已离我们远去,但他的那些经典诗词,总是在不经意间被我们记起。今天,让我们在诗词中与苏轼相遇,一同体会他在诗词中表达的人生境界。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苏轼的一生不是被贬,就是在被贬的路上。苏轼初贬黄州后,住在定慧院。有一天晚上,屋外凄清寒冷,万籁俱静,一弯新月挂在疏落的梧桐树上。别人都早已进入梦乡,唯有苏轼辗转难眠,还在独自漫步。这时,他一抬头,正好看到一只大雁在林间不断穿梭,千回百转仍不愿栖息。这只孤雁宁愿落在寒冷的沙洲,也不愿意随便拣一根树枝来栖息。

此场景不由得让苏轼想到了自己。他因不愿迎合官场的污浊,而被人陷害至此。他也愿和这只失群的大雁一样,独来独往,甘愿忍受这凄寒之苦。那缥缈若仙的孤鸿影,正是苏轼孤高寂寞的心。他宁可幽居在偏僻荒凉的黄州,也不愿随波逐流,去做违背内心原则的事情。

宁可抱憾,也不将就;宁可孤独,也不违心。当你熬过了一切精神上的困苦,生命才会在孤独中变得丰盈饱满。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被贬黄州的苏轼来到城外的赤壁矶。看到壮丽的风景时,他感慨万千:想当年,三国的周瑜英姿雄健风度翩翩神采照人,手摇羽扇头戴纶巾,谈笑之间,就把强敌的战船烧得灰飞烟灭。而如今的自己却被贬,有如此多的怀古柔情,竟如同未老先衰般鬓发斑白。

正当人们以为苏轼接下来会黯然神伤时,他却笔锋一转,写出了“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神来之笔。和永恒的江水、江月相比,短暂的荣辱得失又算得了什么呢?

苏轼以一笑而过的态度应对苦难,最终将困窘的生活过成了诗。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被贬到黄州的第三个春天与友人结伴春游,忽然间风雨交加。他却泰然自若,在雨中缓步而行,并写下了这首词。

虽然苏轼被贬黄州的日子不好过,但他却主动脱去文人的长袍方巾,穿上农人的芒鞋短褂,建鱼塘,开东坡,寻美食,迎新生。世间冷暖、风雨沧桑,草木的万千变化,都被收纳进苏轼的生命里。

人生如行舟,历经风雨依然从容的心境,便是最好的压舱石。不经历风雨,怎知阴晴圆缺;没尝过杂陈百味,怎晓命运几何?水到绝境是风景,人到绝境是重生。

《自题金山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寂静无欲的心,就像已燃成灰烬的木头。这一生漂泊不定,好似无法拴系的小舟。有人问我平生的功业在何方,那就是黄州、惠州和儋州。

苏轼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谪黄州,后又被贬至惠州、儋州。在这三个地方,他度过了长期的贬谪生活。但无论被贬到哪里,他都心系百姓关注民生。

黄州当地人因贫困,将孩子弃置荒野,任其自生自灭,他就带头捐款捐粮,成立“育儿会”,救活了无数弃婴。惠州生产力落后,百姓时常忍饥挨饿,他改良农具,教授先进的插秧技术,使得农作物产量大大提高。儋州地处孤岛,文化凋敝,他就办学堂、兴教化,培养出了岛上第一位进士。

人生在世,不要总是计较得到了什么,而是要看你留下了什么。就像苏轼一样,真正的智者,终将与世界和解、为世界造福。

《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老年的苏轼生活十分淡泊,常与友人一起饮酒赋诗。这一夜,苏轼夜饮醉归。怎料家童酣睡不醒,无法入门。但他并不气恼,而是转身拄杖临江,沐着明月清风,听闻涛声。

一只小舟消失在烟波浩渺之中,也将苏轼的心绪带到了那无垠的江湖中,他也终于在江湖中抵达了恬淡自适的超然旷达佳境。

▲邹一桂(1686-1772)所绘的十二开《东坡先生懿迹图》其中一页就描绘了苏轼66岁时的样貌。

《庐山烟雨》(又名:观潮)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不消。

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写下这首诗的时候苏轼已经是一位风烛老人,早已没有了当年的意气风发。这首诗更像是人将迟暮,对于人生更深层次的感悟。

在苏轼看来,庐山的烟雨跟钱塘江的潮汐都是值得一看的自然风光,要是此生不去,难免会有一些遗憾,所以内心充满向往。慢慢时间长了,因为想要前去观看却去不了的心情难免生出一份执念,但当真正到了庐山下,钱塘江前,又会感觉也不过如此。在经历了人生的种种之后,就会把执念看淡,山水便又恢复了它本来的样子,没有什么特殊的意义。

苏轼的这首临终绝笔,不像他一贯的风格,没有豪迈奔放的感觉,也不是婉约的风格,就是平平淡淡的感觉,好像轻声细语一般娓娓道来,实际上却写尽了人生的真谛。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大江东去浪淘尽,风流人物俱往矣。

为什么世人皆爱苏东坡?

当中最大的原因,

便是这份豁达和洒脱。

人生在世,从低处走往高处,

固然都能欣然奔赴;

但从巅峰跌落谷底,

又有多少人能稳住心态,

选择在黑夜中独自起舞呢?

苏轼,

就是那个在黑暗中秉烛而舞的人。

本篇文章综合整理自:十点读书微信公众号、有书微信公众号、洞见微信公众号、央视一套微信公众号。图片来源:央视网、中国书画网、海南省人民政府网。

编辑/王静

相关阅读
历史|苏东坡的狂与旷
中华书局1912 2023-09-25
历史|当苏东坡为你唱起丰收的歌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9-18
活动|王水照说苏东坡:《苏东坡和他的世界》读者见面会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9-04
赏读 | 苏东坡:雪泥鸿爪与心路历程
中华读书报 2023-07-03
人文|《孤星之旅》作者周文翰讲述苏东坡的当下意义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5-30
最新评论